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2-07-22 08:52:12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 要 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博物馆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和教育机构,是一个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现代技术不断运用到了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在当代,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各种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以营造全新的观众参观体验。

关键词 博物馆;多媒体技术;展陈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126-02

1 多媒体技术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都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对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使物质世界与数码虚拟世界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了一个基于时间框架的多感官交互空间,大大的改变了我们对信息的理解。

多媒体是在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媒体的形式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主要包括文、图、声三种基本形式,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早期的计算机技术比较简单,主要以处理文字为主,而随着电视的发明与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同时接受多种形式的信息,虽然,电视由于所传递的信息基本上是单向性的,同时,受众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所以,还不能说是多媒体技术。而计算机与电视技术的结合,就使得双向、主动的进行交互性处理成为了可能。

多媒体(Multimedia)是由英文单词,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多媒体实际上应该是计算机、视频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技术组合成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可以对文字信息、图形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等各种信息类型同时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储存、展示的多种信息的综合表述。由于信息是客观事物的表象特征和表象的延续,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了解的过程中所接受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通过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辅助手段来让观者进行全面的导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展陈中只有图文导览而造成的想象性不足的缺憾,比较容易地了解展品的详细信息,从而弥补了陈列讲解的不足,加深了受众的理解。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传统以油画颜料为主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同时,新技术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造的机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等综合因素不断创新,从而探索新时代艺术的价值和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体验型艺术[1]。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媒体无论是广播、报纸、杂志、书籍、还是幻灯片其传播方式或以文字为主,或以图像为主,或以声音为主,即使是集图像、色彩、文字、声音为一体的电影、电视,其传播方式也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受体一般是被动的。但是,多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单一与被动的限制,通过音频技术、影像技术、场景合成技术、触摸屏技术、视屏技术及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使受众直接参与到其中来,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性,而且还可以把大量很难一时之间接受的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处理,并反复输出,这就为受体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上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2]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图片、灯光、音效、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集于一身,让受体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且还可以通过触摸、互动体验、互动游戏和博物馆网络等形式参与到其中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参观效果。

2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

博物馆学家霍普尔・格林希尔(EiLeanHooper-Greenhill)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的伊始,观众转向是博物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3]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由于多媒体技术虚拟化的手段,不但可以突破物质实体与空间的有限性,将信息空间无限拓展,而且还可以突破地域性与时空性,使得接受主体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对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动态信息比静态信息更多。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展陈,对媒体可以有效地改变过去那种平面而静止、真实而直观的展陈方式,把静态的展陈物变为动态的展陈物。传统的展陈方式只是把展品冰冷地展示给参观者,观众只能被动地去捕捉展品的信息,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复,只能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了解展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因此,展品与观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导致受众参观时只是走马观灯,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在博物馆展陈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突破展柜、图片、实物、灯光等传统手段,拉近了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受众对信息接受的程度和方法。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由于画面遵从一定的比例和色彩和谐规则,既可以把物质化的展示变为非物质化展示,又可以通过仿真的数字产品和三维的虚拟动画将真实的空间视角扩展到幻觉空间,让观众可以在这种立体图像的展示中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全面了解展品的各种属性,利用非直线光效果与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以为受众营造整体的影像空间,受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景画中,从而达到全方位的浏览与了解展品的图案、材质、细节甚至运作过程,使展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此外,从目前很多博物馆的规模来看,大型化是其趋势,但是,观者在参观大型博物馆的时候,必然会耗费很多体力和脑力,如果按照传统的陈设方法,就会影响参观与接受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将展品的信息与丰富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具体情节与故事中去,而且声光、色彩、音效的应用,使受众从过去以视觉欣赏和单纯的听讲解员讲解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互动模式,这样,展示也就变的更具节奏、韵律和戏剧效果,积累体验,得到乐趣,从真实到虚拟都得到了丰富的综合体验,大大增强受众对展品的情感共鸣和趣味性,为受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更加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表现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对对媒体技术的不断开发,总结现代博物馆展陈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更好的服务于公众,使受众在参观中得到有益而愉快的学习效果,有着促进意义。

3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用的策略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在给我们工作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博物馆把多媒体技术过分运用,盲目追求最新的技术和最炫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展品与藏品的展陈作用,大有喧宾夺主的意味,这实际上是与博物馆展陈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博物馆的核心应该是展藏品,多媒体只能也必须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博物馆展陈中的主体。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考虑博物馆的定位和实际,这样才能达到展陈的最终目标,也可以减少后续运营的维护成本,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博物馆的展陈目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3.1 提高认识

所谓提高认识,一方面是指博物馆管理者与设计者要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是一个向观者提供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的重要场所,因此,我国许多博物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就更加凸显出来了。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作用,设计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独特的展示空间进行恰如其分的运用,彰显出博物馆展品的主题及博物馆的特色,使博物馆真正能够成为教育民众的场所,成为服务社会的有效工具。

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大众教育势在必行,而多媒体这种声光色彩等技术,更是增加了观赏性与娱乐性,从而也就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参观者的增加和博物馆教育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企业、个人等关注博物馆事业,让博物馆的形象得到有效的宣传,形成一个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支持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升博物馆形象的目的。

3.2 从“观众视角”进行设计

从目前一些博物馆多媒体的运用来看,很多设计者在引入多媒体技术时并没有“观众视角”来进行设计,例如,在当今的很多博物馆中,一般都设有触摸屏电脑,这种触摸屏最初是为了方便观者获取展品和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在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很少有观者去用这个电脑,采访中得知,之所以很少有人去尝试,主要原因是因为电脑中所显示的信息其实仅仅是重复展板上的内容,并没有多少新的内容,而那些信息从开始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很少有所更新,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多媒体设施,与传统的解说展板和卡片差别不大,反而缺少了展板和卡片一目了然的直观性,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还是将博物馆放在了一个知识传授者与信息灌输者的位置,而没有真正从观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互动性”。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设计者一定树立展品核心的理念,要让多媒体扮演引导观众对展品充分认识、增加观者参观兴趣的角色,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仅仅是为了让观者更加快速有效地利用藏品资源提供便利的手段。

3.3 注重体验感的创新

博物馆作为一个求知与学习的场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观者的立场与角度出发,也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博物馆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文化服务”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物馆对观者的“人性关怀”。要实现这种“文化服务”精神,就要在设计中充分关注观者的接受与认知的能力,注重观者的“体验感”,要尊重观者的感受,要不断创新观者的体验感才能实现博物馆对观者的“人性关怀”。让观者与展品之间产生互动与交流从而实现观者的体验感,无疑是最佳的途径。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博物馆的陈设应该更多的注意如何引导受众参与到其中,尽量做到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媒介和道具,从空间、时间和心理上,让受众能够全方位体验博物馆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4]

由于受众文化层次与知识结构不同,他们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参观博物馆的受众在参观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一种观赏的心态,还有好奇与求知心理,因此,设计者在进行多媒体设计时要全面分析和充分考虑各类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体验要求,才能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应该既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满足观者的好奇心,又注重所传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满足观者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运用造型、文字、色彩、背景音乐等技术设计一种“真实”的情境,通过这种情境来烘托展品,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示展品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受众全方位去体验展品中所蕴含的大量的文化信息,产生历史、文化、哲理等深层次的心理体验。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设计时,要重视传达媒介的情感特征,而不能孤立地传达“展品”本身,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营造一个可以产生积极联想、回忆与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不断改变受众在参观过程中所产生的视觉疲劳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参观体验。

此外,可以利用虚拟环境的声光为受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也是博物馆需要考虑的问题。观者作为情境的参与者,在多媒体所营造的情境中扮演自己心目中的角色,融入到相应的场景中,去体验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以说不但是行之有效的一种体验形式,而且是加深对展品的记忆,更能提升教育功效的重要手段。[5]

参考文献

[1]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8.

[2]郑兵,施筑仙.多媒体含义的发展[J].远程教育杂志,1999(6):19.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8.

[4]苏文涛.试论当代博物馆观众角色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丝绸之路,2010.

[5]郭盈.基于体验理念的服饰博物馆展示设计[J].纺织科技进展,2008.

作者简介

王文帅(1979-),男,辽宁丹东人,文学硕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教师,馆员,研究方向:展陈设计。

上一篇:山东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城市配电网存在的短板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