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迁徙能力视角透视“民工荒”问题

时间:2022-07-22 08:11:49

基于职业迁徙能力视角透视“民工荒”问题

[摘 要]2010新春伊始,我国许多省市就纷纷闹起了“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工难求到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输出频频告急,“民工荒”自2004年以来再度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从深圳、东莞等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开始,发展到闽东南地区,再蔓延到浙东南地区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甚至到京、津、沪和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都陆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招工难现象。本文以职业迁徙能力为主线,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迁徙能力;“民工荒”;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91-03

1 “民工荒”现状分析

当下的“民工荒”,主要荒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缺乏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即技工),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年轻的、没有家庭负担的工人。

以南京市为例,我们从“外出务工人员调查问卷”中就能看出,有51.35%从事的是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种。结合当今现状,现在各企业招聘的工种大多数是要求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操作工,而并非人人都能做的岗位,如建筑企业的电工、瓦工、喷漆工、焊接工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是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历在初中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占到59.53%,由此可以推断出民工大军中的相关水平也相差无几,我们有理由认为,占据民工人数一半以上的初级劳动力是胜任不了很多技术工种的。而我们转眼看看用工单位,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并不注重员工培训等岗前义务,直到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思维还是“民工来了就用,产量完成就辞”,所以基于以上的现实状况,很多普通劳动力不可能转变为技工,于是就呈现出“技工荒”。

经研究我们发现,以上两种民工有一个共同点,即职业迁徙能力强。职业迁徙能力是指,工人从原先工作的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并迅速胜任工作的能力。影响职业迁徙能力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职业技能。不管技术工人如何跳槽,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在短期之内都能通用,所以他们进行工作岗位的转移基本上无门槛。其二,体力提供程度。相对于技术工人,普通工没有职业技能上的要求,从问卷调查的分析来看,现在有48.65%的比重是普通工,对于此类型工人的要求就只有体力支出和照顾家庭的程度,如果体力支出可能性越大,照顾家庭的程度越低,则工厂对其的需求量就越高。而18~22周岁的民工恰好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这部分的年轻代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也很强。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当下所缺乏的民工是那些职业迁徙能力强的民工。

2 “民工荒”原因分析

经调查发现,“民工荒”的出现主要是受到系统性因素和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所谓系统性因素,即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民工荒”所造成的影响。所谓非系统性因素,即由于某一类或者某一家企业所制定的行规或者政策,某一个民工群体或者个体的心理因素或者特殊的家庭状况而对“民工荒”所产生的影响。

2.1 系统性因素

(1)政府的政绩观。当今还有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抛弃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在国家的大战略从“中国制造”逐步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还在一意孤行的上马制造型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一味追求眼前的GDP。当然,这样的产业中不乏有富士康般的大型企业,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中小型企业,该类中小型企业财力并不雄厚,没有固定的生产任务,能接到单子就做,接不到单子就撤,对于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水平较低,该类企业员工的不稳定性极大,所以绝大多数的企业不愿意做上岗前培训,由于技术门槛低,该类型企业员工的职业迁徙能力强,且由问卷调查可得,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能得到改善方面,工资待遇仅一项比重就占43.14%,此类员工受到薪酬的影响极大,造成民工大量涌入工资待遇好的工厂,而大多数工资待遇一般的企业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2)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制度的存在加剧了民工的弱势地位。根据美国学者E.S.Lee提出的推拉理论,在二元体制之下,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各种歧视性规定以及就业限制,都造成原先务工城市的推力变大。自中共中央提出“城市反哺农村”政策之后,在农村中陆续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农村的拉力因此变大。职业迁徙能力强的民工是十分敏感的,在这样的推拉作用之下,民工自然就流向相对发展起来的农村,造成相关城市“民工荒”的出现。

2.2 非系统性因素

(1)企业自愿提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仍然具有相对优势,人口红利依旧在起作用。有些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来操作,但是为了节约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将其改为手工操作。另外,由于工作技术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在此情况下,大多数适龄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相应增强),招用的民工可多可少,淡季旺季转换方便,投资相对较少,若购买机器设备,遇到淡季,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占用风险。因此,绝大部分企业自愿提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动力不足,相反会扩大招工规模,而此类招工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招工的企业数量又多,随之产生的现象是:即使技术能力不强的民工,此时的职业迁徙能力也变得相对较强,于是便造成了民工流动的速度加快,出现了部分城市部分工厂的“民工荒”。

(2)民工价值观念和维权意识的转变。民工职业迁徙能力形成的根源在于其是否对自己的工人身份而非农民身份的认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民工对自己的定位是工人,那就必然会在工作技术方面下苦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于是职业迁徙能力就会相应的逐步提升。

广义的职业迁徙能力也包括维权意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民工的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维权方式渐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传统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这就迫使民工不得不提升自身的职业迁徙能力以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很多民工在打完一个季度或者半年的工之后就更换厂家,部分曾经有过拖欠民工工资行为或者其他置民工权利于不顾的企业产生招工难问题。

3 应对“民工荒”的政策建议

基于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视角解决现存的“民工荒”问题,从理论上来看,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所聘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过强;其二,企业能够承受的民工职业迁徙能力的限度低。所以,如果有政策能够使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变弱或者提高企业能够承受的民工职业迁徙能力的限度,就能够缓解甚至解决当下的“民工荒”问题。

3.1 系统性应对政策

一些中小型的制造类企业本身能够承受的职工职业迁徙能力的限度低,而且在短时间内如果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提高该能力的话,这样的企业还是会加剧“民工荒”的程度。所以,既然“病灶部位”不能治愈,还不如直接切除。少上马制造型企业或者适时关闭一些经营不善又扭亏无望的制造型企业,有利于提高整个地区能够承受的职工职业迁徙能力的限度。

3.2 非系统性应对政策

(1)企业改变生产模式,加大机器使用力度,实现生产模式升级。企业能够承受的职工职业迁徙能力的限度之所以低就是因为企业本身并没有意愿去摆脱依赖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生产模式,所以,很多简单的机械加工工作,企业也会依赖民工,企业的发展就会受职业迁徙能力强的民工影响,而要摆脱这样的不良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应尽量减少低技术含量的民工使用量,改用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尽量使用机器来代替人工,对于民工的需求量减少了,“民工荒”问题也就自然能够得到缓解。

(2)增强企业对民工的岗前培训力度。职业迁徙能力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工的技术能力强,民工实现企业间的转换几乎没有门槛。而该类型民工的出现和增加是技术水平上升的正面表现,虽然对于“民工荒”有一定的催化和强化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去减弱该类型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另一方面,一部分民工几乎没有任何专业技术,做的仅仅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动作,而又如我们上文中所提及的,很多企业需要该类型的民工来取代机器的地位,所以表现出极强的职业迁徙能力,对于该类型民工,企业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这样就能相应提升此类民工的专业水平,而职业技能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训后的该类型民工稍有技术基础,应不会满足于重复简单动作所得到的薪酬,所以反而能够被拉低其职业迁徙能力,从而被牢牢的锁定在培训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但是这一解决方法看似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果“民工荒”长期存在的话,先前无技术功底的民工经过一两年的技术培训和实际操作之后也会成为技术能力强的工人,从而又将其职业迁徙能力向另一个方向(即强技术能力导致强职业迁徙能力类型)抬高,但是这种改变方向的方法,能够使得整个民工群体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有利于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能够利于“民工荒”问题的解决,也不失为一个长久之计。

4 结 论

我国自2004年出现,到2010年表现得尤为明显的“民工荒”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学术界已经有相对较广泛和深刻的讨论,而从职业迁徙能力的视角去研究这一问题,目前比较少见,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层面的影响因素,诸如政府、企业、个人等因素最终都是作用在民工的职业迁徙能力上,之后才逐渐产生种种社会表层的现象,基于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2.5亿民工兄弟谋福祉。

参考文献:

[1]姚全忠.民工荒到底荒在哪里[J].施工企业管理,2011(3).

[2]梅哲群.“民工荒”源于制度性缺失[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03-26.

[3]邓永胜.新生代民工职业定位向工人转变,维权意识增强[N].中国新闻,2010-06-21.

上一篇:地名规划体系的构建:与城市规划体系无缝对接 下一篇: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