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修复技术

时间:2022-06-22 04:13:05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修复技术

摘 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其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总结了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依据整体修复、分级修复和分类修复的原则,进行了姜堰北大街传统民居修复实践,归纳了修复泰州民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泰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修复技术;姜堰北大街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71(5)

1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其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1999年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主持编制《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将泰州传统民居的特点概括为“外观简单朴素、结构科学合理、建筑材料考究、装饰朴素端正、遵守社会时代礼制、注重自然环境、坚持以舒适适用为本”等7个方面。笔者通过查阅考证、现场调研和座谈访问,并结合对泰州市姜堰区北大街传统民居的建筑测量,将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筑布局

泰州传统民居(图1)的主体建筑均朝南,适应本地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房屋东西3间合为1进,每户人家少则1至3进,多可达5至7进,从南向北沿纵向中轴线依次建设,少数较大的宅院有几条纵向轴线,各进之间或不同轴线之间的房屋根据内部功能布局既相互联通,又各自独立,可分可合,使用方便。

泰州传统民居前后两进房屋之间的东西山墙均用围墙相连,围合成一个小天井,每户至少有一个小天井,天井满足了采光、通风、排水等需要,也是家庭活动交流的空间,有的还设置水池和绿化等以改善居住小环境。以前民居天井内一般不设厢房,也不用连廊相接,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都住户都在天井内加建了厢房,作厨房、卫生间等使用,少数作为卧室。

1.2 建筑尺度

泰州传统民居每进房屋平面尺度一般都是东西三间、南北五架,少数房屋为增加室内进深,在五架梁前后加一个轩廊或单步梁。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明朝时期的泰州传统民居已不多见,现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期所建,这些建筑约定俗成,遵守明初礼制,反映了时人循规蹈矩、低调内敛的性格特点。泰州传统民居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少有二层的房屋。

根据对姜堰北大街泰州传统民居的实际测量发现,北大街民居每进房屋面阔在8.8米至11.5米(指木构架的尺寸,不含墙体宽度,下同)之间,进深为4.9米至7.9米以内,前檐高度在2.5米至3.3米左右,脊檩高都在3.5米至5.8米上下。总体上建筑空间和尺度不大,稍显紧凑。

1.3 建筑色彩

有别于北方鲜明活泼的朱红彩绘、南方秀丽淡雅的粉墙黛瓦,泰州传统民居的色彩略显单调朴素,所有建筑外观色彩均取其自然本色。屋面是烟灰色的小瓦,外墙用里下河地区烧制的黏土青砖,三顺一丁包皮砌筑,小刀勾缝,清水墙,不外粉。梁、柱、门窗的木材也是只油不漆,以底腻外刷桐油,保持其木原色,年代越久,木色越深。泰州传统民居整个街区的建筑色彩协调统一、朴素自然,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泰州传统民居和其他民居的区别。

1.4 建筑结构

泰州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一般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房屋主要承重结构是木构架,砖墙只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木构架以穿斗式为主,少数为抬梁式。穿斗式木构架以柱承檩,每檩下均有一柱落地,也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穿斗式木构架柱子排列较多,柱间距小,但用材较少,故使用较为普遍。抬梁式木构架也称叠梁式,先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再搁置檩条,以减少室内柱子的排列,营造出大空间。抬梁式木构架用材较多,只有富贵人家的住宅以及需要大空间的祠堂、庙宇等建筑才使用。也有的建筑木构架采取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中间为抬梁式,既营造了大空间,又节省了材料。

木构架檩、梁、柱、枋节点紧密配合,坚实牢固,整体性较好,具有优良的防震性能,这也是这些传统民居能保存数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1.5 建筑细部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细部处理既注重使用功能,又注重睦邻友好。传统民居的房屋左右大都连为一体,南北间距也很小,左邻右舍便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房子高度基本一致,一般前房檐口不高于后房,左邻檐口高度不高于右邻;房屋的东、西山墙和后墙一般也不设窗,少数开窗的也仅限于中间厅堂的北墙,既保持了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也有防火之功效。

为了方便行人行走或挑担转弯,位于街巷转角处的民居还将转角处的墙体切去一角,将直角化为两个钝角,称为“左右逢源”。高于行人高度上方再逐步挑出恢复为直角,不影响房屋的上部结构,出挑的青砖经工匠刻意加工,从下往上看如银锭堆积,称为“和气生财”(图2)。

泰州传统民居屋面的底瓦和面瓦尽端都设有瓦当,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猫头”,既利于排水,又增加美感(图3)。有的瓦当上配有“福禄寿喜”、“八卦”、“太平”等文字或图形,更为精美。房顶两端的屋山尖,有的脊头高高翘起,用磨砖或望砖搭成喜、寿等字的图形,但为避免屋山尖和他人房屋正对相冲,便在山墙顶端向上砌一堵小小的马头墙,挡住屋山尖,称为“太平山”(图4)。

1.6 建筑装饰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尺度、风格和色彩虽然基本一致,但是富贵人家和平民百姓的民居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通过建筑装饰来体现。富贵人家的民居建筑考究,木构架的梁、柱等木材用料都较为粗大,远远超过建筑结构承重的实际需要,其装饰意义要远大于功能需求。建筑考究的民居墙体较厚,有的达到50厘米左右,还有的建筑外墙上钉有铁制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墙内设置顺墙木(横木),内壁有木排山,铁制巴锔钉入顺墙木并连着木排山,使墙体与木排山相互连接牢固,拉结成为一体,建筑结构更具整体性,不易倒塌。

建筑考究的民居还注重木雕装饰,对木构架上的穿梁、挑梁、短柱等木构件以及槅扇、花窗、门楣等处进行雕刻,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厅堂前的轩廊也是装饰的重点,轩廊外观仍顺屋面坡度下斜,廊内顶部则呈拱状,望砖经细细打磨与弯椽精准配合,费工费时,十分精致。

富贵人家民居的门楼稍显豪华气派。砖细门楼的青砖经刨磨加工成细清水砖,砖面丝丝配合。有的用糯米石灰浆砌筑,砖与砖之间虽不见缝口,但非常坚固,称为“干架”。 檐口也用磨砖层层出挑,门楼上部辅以各式各样的砖雕。有的屋脊和山尖还饰以灰塑图案,门外安装有浮雕的圆形或长方形石鼓,整体显得精致、气派。

2 传统民居的修复原则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建筑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修复不仅要保留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要保护其独具魅力的文化环境和生活场景,并使之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通过姜堰北大街泰州传统民居的修复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传统民居的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修复

传统民居的修复既包括民居整体物质环境的修复,还包括民居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的整体修复。首先维护民居风貌的完整性,除文物建筑和特色民居建筑要按历史原貌保留修复外,承载着真实历史信息的大量的普通民居和其他物质环境的构成元素,如空间形态、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庭院围墙、街道小品、古井古树等,都应予以修复。其次,传统民居的社会生活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比物质环境更有意义。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延续民居的使用功能,保持民居原有的社区结构、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第三,传统民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它所蕴涵的建筑艺术、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环境氛围,对文化内涵的保护与延续也是传统民居整体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分级修复

传统民居中既有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单位),也有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民居建筑,还有大量普通民居,应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按照分级修复的原则,明确各自的修复要求。首先,对于文物建筑, 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根据现状测量和勘查的情况,确定工程性质是保养维护、抢险加固,还是修缮,然后再制定具体的修复施工方案。同时,迁出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居民,以保护文物建筑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其次,经调研论证后确定的特色民居建筑,应参照文物建筑的要求进行修复,遵守不改变建筑原状的原则,强调保护的“原真性”,但是可以延续其居住功能。第三,对于普通民居,对其外立面应按传统风貌要求,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旧,但可以适当更新它的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完善民居的配套设施。

2.3 分类修复

传统民居中,普通民居数量最多,但具体修复方案也不能一概而论,可根据建筑的年代、质量、风貌、历史沿革、人文价值等因素,将其分为四类,进行分类指导。

一类指房屋结构基本完整,院落空间较为典型,有一定的特色细部构造存留或有一定人文价值的建筑。修复的总体要求是保存传统民居格局及结构形式,拆除院落中的违章搭建,保存和修复建筑的沿街与院落立面,细部桉原状修复,内部装修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及工艺。

二类指房屋结构遗存有一定的特色,建筑结构和布局基本能推测出原状的建筑。修复的总体要求是体现传统民居布局特点,拆除院落中的违章搭建,保存和修复建筑的沿街(巷)立面,内部装修与材料可根据功能需要设计,不拘泥于古今。

三类为新建建筑,不能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或结构特点的建筑。修复的总体要求是外立面及屋顶沿用传统的形式与色彩,内部结构及空间可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新材料。

四类指不能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违章建筑、危房和棚户简屋。这类建筑一般需拆除。

3 传统民居修复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传统民居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普遍存在着违章搭建和随意改建等问题,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修复施工不是单纯依靠设计图纸能够解决的,很多细节的修复方案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发现的历史遗存和建筑遗迹进行分析判断。结合姜堰北大街民居修复实践,泰州传统民居在修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整理归纳如下。

3.1 天井院落

天井院落内地面一般都改为混凝土预制板、陶瓷面砖、各种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铺设。处理方法为:恢复传统材料铺设,一般改为小青砖侧铺,靠墙角处做砖细明沟排水,经砖砌窨井接室外排水管网。

3.2 屋面

屋面瓦片、望砖破损渗漏,部分屋脊坍塌,有的将小瓦屋面改为平瓦。处理方法为:瓦片、望砖落地清理,屋脊留样;望砖重新铺设后,上加设卷材防水层和水泥砂浆保护层,再盖小瓦复原,瓦片、望砖等原材料不够部分用收购的旧材料或同类新材料补齐;屋脊按历史原样修复,檐口配齐猫头、滴水。

3.3 木构架

木构架倾斜、木柱柱脚腐烂和木椽子变形断裂现象较为多见。处理方法为:屋架倾斜超过允许范围的打牮拨正,底部木柱柱脚腐烂处锯除后再墩接加固,柱脚下设磉石;木椽子变形断裂的全部更换;修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有旧材料,确需新增加的木料一般使用经过干燥处理后的原生木材或者老旧杉木。

3.4 墙体

墙体倾斜,外墙面用水泥砂浆等现代建筑材料粉刷或各种面砖贴面。处理方法为:对墙体倾斜度很大,影响房屋安全的拆除,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重新砌筑;对墙体垂直度较好的,尽量原样保留,对少量表皮风化的砖块进行局部挖补;少数墙体倾斜度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拆除上半部分重新砌筑,对垂直度进行校正,既尽量保存了原有部分墙体,又确保房屋安全;外墙墙体原有材料不够的,通过收集购买同规格的旧青砖替代,不使用新砖,确保外观风貌的统一。对于外墙面用水泥砂浆等现代建筑材料粉刷或面砖贴面的尽量加以清除,恢复原状。

3.5 门窗

随意扒门开窗、门窗移位或者改变门窗大小,用各式各样的现代材料制作的门窗更换原有木门窗。处理方法为:对随意扒门开窗、门窗移位或者改变门窗大小的,结合修复施工图纸,经过现场分析确认后,一律按原样恢复到位,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钢筋水泥预制门窗、铝合金塑钢门窗等现代门窗一律更换为木门窗;木门窗的式样尽量依据同一房屋或院落内遗留的门窗式样修复,找不到依据的参照街区内同类建筑的门窗式样修复;原有门窗式样简单的不随意增加雕花栅格等装饰,尽量保持其原真性。

3.6 室内装饰

室内采用石膏板、塑料板等现代材料吊顶,地面铺设水泥预制块或用瓷砖、水磨石、花岗岩等装饰。处理方法为:去除室内吊顶,露出民居建筑的传统结构;室内地面改用砖细方砖铺设,油灰嵌缝。

3.7 管线

室内、外水、电等各类管线零乱无章。处理方法为:室外水、电等各类管线一律埋入地下;室内地面和墙体的水、电管线尽量采用隐蔽线路,屋顶部分照明电线等管线尽量隐蔽于梁、柱上方,无法隐蔽的外观色彩尽量与梁、柱相近。

3.8 文化元素

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破坏、缺损,甚至踪迹全无。处理方法为:根据历史资料和知情人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恢复一些体现本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如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泰州传统民居修复过程中就恢复了敬惜字纸墙洞、圈门、灰塑等建筑文化元素(图5),体现泰州传统民居的特色和韵味,增加街区的文化内涵。

4 结论

泰州传统民居是体现泰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尺度不大,色彩朴素自然,风格自成一体。泰州传统民居的修复既要对民居的整体物质环境进行修复,还要注重对民居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修复过程中要根据文物保护建筑(单位)、特色民居建筑、普通民居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级制定修复方案。对于普通民居,修复施工也要根据建筑的年代、质量、风貌、历史沿革、人文价值等因素进行分类指导。泰州传统民居在修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要根据现场调研和历史存留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图纸、确认修复方案,总体原则是原有建筑材料尽量利用,内部结构和外观尽量按原貌恢复,尽量保持其原真性。

参考文献:

[1] 张树俊.泰州文化的品质、形态与性格特征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4):52-61.

[2]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殷永达.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规划师,1995,(2):18-22.

[4] 阮仪三.护城踪录——阮仪三作品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春华.扬州地区住宅的发展脉络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刘宝国,泰州市规划局姜堰分局副局长,工学硕士,注册规划师。

上一篇:地名规划体系的构建:与城市规划体系无缝对接 下一篇:六朝时期南京城市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