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锲入点

时间:2022-07-22 07:39:12

目前,就农村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是一大难点。拿到课文或一篇短文,竟然无从下手。所谓课文分析,就是对课文中融合的景象、完整的人和事、整体的概念等进行分类,找出其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课文分析能力是与语文能力的核心。有人认为:“分析课文只要让学生多读就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然,速读、默读、细读、精读、品读等都可以感悟课文内容,要教给学生会分析课文方法,关键是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写作目的、情感再现等方面去进行指导,掌握方法,切中要领,才能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文分析方法的指导:

一、抓住文章题眼

有些课文,从题目上就能看出文章所讲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的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时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住四名学生,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作者抓住“姿势”一词,选用一个特定的场景,即地震来临,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来表现谭老师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分析课文,只要抓住“姿势”这个词来理清文章脉络,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精读感悟部分,不能作烦琐分析,更不要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灾难的惨烈,体会灾民的悲与痛不是本课教学的感情目标,不能误入歧路。重在深入品读 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精神。

二、抓住文章中心句

找出一篇文章中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便能纲举目张。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开篇就写道“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确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这里面的两个“最”字,就确定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很显然,下文就围绕这句话来写,从不同层面写出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三、抓住文章中心语段

抓文章中心语段,就是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题目的段落,展开教学,将贯穿于全文的教学和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旨在取得凿眼打井之效,挖得深,获的水多。放得开,收得拢,主线分明,脉络清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领略作者写作意图。比如《夹竹桃》一文中: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第一,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一节主要写作者家的常见的花应有尽有,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第二,要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一节中花的特点:作者家里许多常见的花,季节性很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要让学生讨论:作者为写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写到夹竹桃?原因何在?为下铺垫,与夹竹桃进行对比。

所以,老师应该紧扣中心语段,找准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高学生分心课文的能力。

四、适时地质疑

所谓适时地质疑,就是从一篇文章中捕捉知识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参与,老师的适时点拨,理解全文。北宋哲学家张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尽皆“会疑”典范。如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在引导莫泊桑写作时,针对莫泊桑提出的话题,一连串用了十几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莫泊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莫泊桑写作指明了方向。再比如季羡林先生《夹竹桃》一文中有这两个语段: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因此,教学中,适时地质疑,不失为教给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分析课文或语段,同样是这个道理。只有多练,才能有所得。我相信:课堂上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学生只有在喜读爱读书,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希望,课后再去反复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再加上熟练运用上述分析课文的方法,学生一定能有所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相信他们会终生受用!

【作者单位:灌云县四队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正午华尔街 下一篇:关注环境 引导内化 放飞思维 多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