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角度 突出主题

时间:2022-10-15 06:27:11

找准角度 突出主题

企业报指的是由企业出资创办的报纸,常常被直接用来宣传和推动企业的工作。这样,企业报的新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活动的影响,从而带有明显的企业特征。随着电视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报的受众对企业新闻报道写作和制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新闻性,还要求新闻报道有新意、有深度。面对这样的挑战,笔者认为需要加强新闻写作的基本功。

针对社会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寻找和提炼好的新闻主题。我们经常听人说,社会有着“两只手”,一只是老百姓无形的手,一只是各级领导有形的手。做记者的,一定要学会“两手抓”,既要采写出受众爱看的新闻,又要有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文件精神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采访找到具体命题。面对新闻资源共享、报道内容同质化的状况,记者如何把新闻做得与众不同,更能让读者接受,可以说这是许多记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从什么角度切入,在众多普通材料中寻找关联点,突出人物或事件的新闻价值点,如何抓住细节点并进行放大呈现,以及如何把握好新闻表现的节奏点等已经成为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2000年春运将要开始时,笔者接到了宣传春运的任务。春运,是铁路部门一年工作中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而且,春运搞了多年,春运的稿件实在写不出什么新意。但笔者在翻阅2000年春运材料时,却在不经意间突然有了一个大发现。2000年春运,铁路部门第一次提出了由以前的“让旅客走得了”变成了“让旅客走得好”的要求。虽然目标只一字之差,但这一字却充分体现了铁路春运工作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笔者觉得,如果以此为稿件的切入点,一定是一条能让领导满意、也能让读者感兴趣的新闻。接下来,笔者经过深入采访,从宏观到微观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精心采写了一篇有关春运准备情况的稿件,稿件见报后,不但在铁路系统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几家中央级的媒体也对其进行了转载,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新闻报道要以身边的、人们熟悉的事情为切入点。任何文字记载的东西,都没有新闻报道这样及时、直接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作为反映社会主旋律的新闻作品,所跳动的是时代的脉搏、呐喊的是时代的强音,对于时代具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

新闻报道想要吸引人就要有故事。新闻故事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可是新闻报道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反映事件本身,必须对内容有所取舍。特别是在企业会议报道中,必须跳出一般会议消息常规角度的窠臼,不能把新闻视角仅仅局限于会议之中,而要把新闻视角扩展到会议之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抓住与会议主题的关联点,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企业报道中还有一个比较重的任务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如今的受众需要的是真实、鲜活、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的报道不仅是“移入人的头脑”的,而且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笔者在铁路客运工作时,有过一次对典型人物的成功报道。当时客运公司急需要选出一个列车乘务员做典型。当时客运公司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老黄牛”老劳模,一个是颇有争议的“新新人类”。老劳模工作任劳任怨,新职工却在列车服务工作中用心、用脑为旅客服务。当时在层层推荐中,应该选谁,有些争议。笔者就敏锐抓住这一现象,撰写出了《劳模,让我猜猜你是谁?》的报道,文章在《工人日报》等二十多家媒体刊出后,不但吸引了客运公司职工热情参与和强烈关注,而且《工人日报》就此现象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吸引了全国读者的关注。

所以,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做到从身边人们熟悉的事来切入报道,让报道尽可能起到引起读者共鸣的作用,这就要求记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每天从眼睛睁开那刻起,就用一个记者的目光来观察世界、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心选择报道角度,把新闻报道写新、写深,写活。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的重要一环,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新闻报道写作中,要学会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向受众传播最佳新闻信息。从这一点做起,就要把握好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庐山在不同视角中的千姿百态,但借用到新闻写作中,却有另一番意义了,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情,说法和表述方式各异,效果不同。

一篇新闻作品的形成并见报,最重要的是掌握新闻的立意角度,也就是新闻主题的选择。在选择新闻的主题角度时,应该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企业的中心工作,紧扣职工的心理思维,紧扣新闻的形成价值比。用这样的思维去选题,就会发现新闻报道的选题比“就事写事”好处理得多了。2007年,笔者负责采访摘棉工专列。摘棉工专列从2004年开行已经3个年头,其间媒体的报道非常多,如果再单纯写铁路如何为摘棉工旅途服务的报道,肯定会落入俗套,于是,笔者换了一种思维方式,跳出为摘棉工服务这个圈子来看摘棉工现象,最后写出的《摘棉工专列,拉出了人口大省的第一劳务品牌》一稿,不但在铁路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还在铁道部、河南省的好新闻评比中获得奖项。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即使是报道企业“四季歌”工作性质方面的新闻,也可以做成受人们欢迎的有经济味的、人情味的新闻。又如2006年春运第一天,有位企业宣传干事没有直接写铁路为迎战春运怎样做好人员、物资准备的报道,而是另辟蹊径写了一篇报道《找段长》,通过春运第一天新闻媒体找客运段长采访一事,间接介绍了春运繁忙的准备工作,稿件在《中原铁道》发表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精心选择报道角度,是一篇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中原铁道报)

编校:赵 亮

上一篇:娱乐脱口秀节目的转变 下一篇:把握好观众的收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