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几种课堂模式的融合

时间:2022-07-22 07:22:47

地理教学中几种课堂模式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9-01

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知识便成了死水枯木。课堂改革归根结底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无论各个学科均已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入了课堂改革的大潮中去。这里将地理教学中几种课堂模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地理新课教学中的"情景"引入模式

现在由于专业地理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初中的地理均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认。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譬如:一种是"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另一种是"翻页法"。即:"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教材第*页*节……"。这样不但将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而且还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了看书划线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一些新教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识图来代替翻"书"。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行之有效的"引入"课堂的新方法均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讲授"世界人种"这一课时,就采用设置悬念法。问同学们:"今天美国总统是谁?"同学们都抢答说:"奥巴马"。教师又问:"奥巴马是什么人种"?同学回答:"黑色人种"。接着设问:"黑色人种的故乡在哪个洲"。同学们回答:"在非洲"。接着教师又问:"那奥巴马怎么当了美国总统了呢"?同学们都无言以对,你看我,我看你。都面带渴望的表情想知道答案,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了起来。然后教师就把"罪恶的三角贸易"的历史知识给大家讲了一遍,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际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也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2.课堂教学中不可获缺的兴趣教学模式

兴趣,是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兴奋剂。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具有乐趣"。因此,教师要想熟练地驾驭课堂,就必须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教育性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根据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强烈,思维活跃、敏捷,求知欲望旺盛,但自我管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只要把学习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就这一点,下面要谈一下拙略的看法:像地理这种非检测科目,如果老师一味按课标要求来传授知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稀里糊涂。刚开始讲课可能还能听一阵子,估计到课堂的后半时间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听下去了。一堂好的课,绝对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应该是跌宕起伏的。应该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师生互动、碰撞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艰辛,又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成就感。如:在学习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组,展开竞赛活动,学生会因为团体荣誉而倍加努力。在进行辩论环节时,代表南北方的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讲各自的家乡自然条件如何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特别浓厚。

3.课堂授课中巧用主体式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巨大的宝库、其潜在的智能是惊人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主体式教学模式不同于快乐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大的突破。实施主体式教学模式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二是坚持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的原则;三是坚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课外知识为辅的原则。主体式教学,就是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种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到认识和实践的课堂主体。主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机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值得广大地理教师深思。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教师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是上好地理课的前提。请相信,只要用心做事,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上一篇:问题探究式教学个人体会 下一篇:充满乐趣的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