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时间:2022-09-03 02:44:35

谈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摘要: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对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1-01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必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对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本人就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1.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是智力开发的钥匙,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浇不灭蜡烛的原因是什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活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论而得到的结论学生难以忘却,原因可能是:那个地方没有蜡烛,而是蜡烛的像。又如"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用一只可乐瓶和一个乒乓球。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只有向下的压力;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学生通过观察在加上老师的引导比较容易得出"浮力产生原因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在老师通过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物理实验在教学中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在讲《摩擦力》一节中,让一个同学用手拿起玻璃啤酒瓶,她很轻松的拿起了。然后在肥皂水中洗洗手在拿那个瓶子,她怎么也拿不起来。又如在教室比较光滑的地上洒水,叫几个同学在上面走走,发现同学几乎要滑倒,从而引入摩擦力的内容。讲解"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把一个鸡蛋放在水中,鸡蛋沉入水底,这时,向水中不停的加盐进行搅拌鸡蛋慢慢的就浮起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通过这些生动而且直观的学生实验,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3.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液体压强的特点"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液体压强跟什么特点?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如要求同学们在一塑料瓶在周围不同的高度开三个小孔,用胶带封住,装满水拿去胶布,看喷出水的情况,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归纳得出液体对侧壁有压强,并且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有关。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身体会,自己得出结论。实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 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理规律,,检验物理理论,完善理论体系,发现物理理论

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惜从事十年数十年的艰苦实验,有的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进行实验研究。

4.1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而且还能验证物理假说,检查物理理论的真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1968年美国物理学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提出的新统一假说认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是统一的,并提出一套理论进行论证。但这一假说遭到一些物理学家的怀疑。1979年美国物理学家莫玮和中国物理学家祝翔等合作,在美国费米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μ中微子和电子的磁撞实验,使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实现了基本统一,从而验证了温伯格假说的正确性。

4.2通过实验还能不断地完善理论体系,发展物理理论。例如1879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否定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他提了枣糕式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电子均匀镶嵌在其中的实体球。1909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显示汤姆逊模型的缺陷。虽然核式原子结构模型这一模型能解决一些物理现象,但这一模型与氢光谱存在着矛盾。为此,玻尔又提出具有量子化条件的原子结构模型,但仍未摆脱经典电磁理论的束缚。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再次给出了量子力学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之更接近真理。这样,原子结构的理论在不断地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中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多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无论是哪一种实验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教材,掌握教材,通过各种感觉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打好基础,以便学生很好的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理论,能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因此, 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总而言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2]《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上一篇:让高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 下一篇:问题探究式教学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