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中国家环保困境

时间:2022-07-22 05:27:00

浅谈发展中国家环保困境

[摘 要]国家的环境保护行为与一国的贸易地位存在着间接联系,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国内发展的环境破坏和国际市场上贸易条件恶化的双重压力,不利的贸易条件直接导致国家的财政资金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贸易不利地位的努力又直接导致其用于环境支出的资金仅占总资金的极少比例,因而能否将发展的环境成本纳入国民收入的考量将直接影响一国的环境投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69-02

1 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又称“普雷维什—辛格假说”,这一理论由他们两人于1950年分别提出。普雷维什和辛格从结构差异出发去分析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与出口制造品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问题,并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是一种历史趋势,且这种趋势将来还会持续。

2 贸易恶化条件下的相关问题

2.1 资金来源的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中,由于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间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从贸易中获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利润。虽然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入到了初级工业品的生产领域,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已经从原材料与工业产品的贸易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其贸易不利地位的事实,辛格就曾指出:第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率大于发达国家;第二,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价格下降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第三,由于初级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贸易条件恶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更大。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其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有所增长,但是其所处的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并没有改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什么仅有少量的环保支出,以上事实便是其中原因之一,从资金来源上看,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本国资本存量水平低,而依靠国际贸易获取的利润又十分有限,因而其在环保投入上基础资金的匮乏也就不难理解了。

2.2 发展路径的困境

为了摆脱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改变其在国际贸易中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地位,这就要求这些国家能够尽快建立起能够替代进口的工业体系。然而,对于多数国家而言,由于国内资本、技术和工业基础的相对匮乏,一方面,这些国家仅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型产业或是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中;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少发展中国家主动选择了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是此类产业多数属于污染、高耗能产业或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论选择哪种发展路径,都将对本国的资源与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此外,辛格认为,其一,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力不平等,外国投资的利益分配必然会偏向投资国;其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难以转化为当地的生产资本,而是多数回流到资本输出国;其三,发展中国家因出口增长所引致的投资所需的机器设备往往由于技术能力又需从发达国家进口。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仍然没有摆脱资金匮乏的困境。

3 贸易恶化条件下的环保困境

考察一国政府的支出行为需要观察该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国政府财政支出与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确保充分就业,确保物价稳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快速地推动国内完整的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将会投入到那些对经济增长拉动最为明显的部门。

由于财政支出中财政保护支出这一项在诸多国家并未单独统计,且在我国也仅仅是从2007年开始统计,因而此处,我们将通过建立我国财政支出与GDP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两者间的关系来间接考察环保支出和GDP增长的关系。

3.1 模型的建立

笔者选取了1991—2010年中国财政支出和GDP增长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11),以GDP为被解释变量X,以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Y,构造方程:

运用Eviews 6.0软件对以上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结果如下:

3.2 模型的检验

3.2.1 经济意义检验

由模型可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的促进作用,且作用系数大于1,这与经济现实相吻合。

3.2.2 推断统计检验

从估计结果来看,样本可决系数R2是0.9876,修正的样本可决系数为0.9869,F值为1435.1,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F0.05(1,18)=4.4

说明回归方程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由回归结果,tc=6.9,tβ=37.9都大于t0.05/2(18)=2.1,拒绝原假设,认为财政支出对GDP有显著影响。

3.2.3 计量经济学检验

①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是一元回归模型,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②自相关检验。由以上回归结果DW=0.53,n=20,k=1,给定显著水平α=0.05,dl=1.20,0

3.3 模型的修正

对原模型进行运用Durbin两步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后得到结果如下:

3.4 模型的解释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在我国政府每增加1单位的财政支出能够拉动3.97倍于投入的经济增长,这正体现出了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但是,如果仅仅只针对环境支出而言乘数的作用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因为我国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支出从2007年才开始统计,数据的缺少导致无法直接对这一变量建立模型,但是,我们可以大致考察这几年来环境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以此来说明问题,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我国在2007—2010年财政支出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仅平均占到2.4%,也就是说,大约每42单位的财政支出仅有1单位用于环保,且考察每1单位的环保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约是0.095倍(2.4%×3.97)。

当然,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因为环保投入数据的缺乏,无法更直观地对财政支出中各个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估算,这里只能进行大致的估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都如此不足,其他发展中国家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了,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的环境成本未纳入GDP核算。目前,GDP已成为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但是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没有将发展的环境成本纳入GDP的核算,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多数国家的高速增长都是由高投入拉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这些资源环境的投入成本未纳入成本核算中。以我国为例,仅考虑工业三废产生量,2010年产生废气519168亿标立方米,废水排放总量2374732万吨,固体废物产生量240944万吨,如果将这些全部换算成经济数据计入成本,工业增量将会大大下降,这也将会促使决策者更加重视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第二,环境保护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相对于财政支出中的一般性事物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项目,环境保护支出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弱,更何况对于财政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首要目标将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维护国内稳定,因此环保投入少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环境保护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环境保护支出同交通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一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滞后性,但是,可以从表2中发现,三项的支出数额都明显高于环保支出:

上一篇:FDI股权模式选择的文化视角分析 下一篇:城市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及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