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有“文人”情怀

时间:2022-07-22 04:37:24

文言文教学要有“文人”情怀

何谓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有利于会考和高考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人”育人,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设计文言文教学时眼中必须要有“文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蕴涵的“文人”的人生智慧与情怀。

可以这样说,入选教材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经典,经典文言文的每一个文言字词都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都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这些文言文字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他们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或慷慨悲歌,傲骨嶙峋;或俯仰天地,哲思古今……重视对“文人”的教学,对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重视对“文人”的教学,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向现实的、功利的,即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经验,吸取古人的教训,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直接拿来、全盘化用,用于锻炼口才、济世治国。第二个层面是指向内心的、精神的,即通过学习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

一、学习“文人”的人生智慧

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学习孟子高超的心理战术和出类拔萃的政治才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比如商务谈判、管理才能)打好基础。孟子高超的心理战术,体现在他高超的论辩艺术、说服艺术上。孟子清醒地知道,要让君主接纳自己的政治思想,首先得想办法引君入彀,即在论辩中投其所好,设置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文章开头,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焉耳”,可是“民不加多”。孟子面对梁惠王的质疑,不直接回答原因,而是用梁惠王喜欢的战争作喻――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诘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巧妙的比喻诱君入彀,承认其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这就是孟子论辩的妙招之一:引君入彀法。孟子不露声色地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这实际上为他“推销”自己的政治见解铺下基石。既然移民移粟之法无利于“民之加多”,那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呢?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心理趋向,拿出了自己的第二妙招――连环推进法。这种方法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致使对方接纳自己之观点时毫无反驳之余地。如果学生学会了孟子的这种论说技巧,何愁在今后的商业谈判中不成功呢?

孟子的政治才能,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要体现在他不仅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重要,同时也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孟子又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重要主张。如果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当了领导,能学习孟子既重视物质建设,又重视精神建设,并且先物质,后精神,何愁管理不到位呢?

如能这样讲授《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超越了文字所设定的时空界限,跃过历史的阻隔,置身于鲜活的现实之中了。

我们也可引导学生向李密的《陈情表》学习说服技巧,探究李密是如何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到目的的。《陈情表》全文475字,一共用了29个“臣”字,其中27个是李密自称,一口一个“臣”,心意切切,诚惶诚恐,卑微谦恭,将“听话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既感皇恩之浩荡,又谢武帝之宠幸,巧妙地拉近了与对话者的心灵距离。对自我地位的清醒认识和对皇帝拳拳敬意溢于言表,使人如沐春阳之温情。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技巧没有流于纯粹的技术层面,冷冰冰的没有任何鲜活的气息,而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又以人的情感为目标,为情而设。

由此,我们体会到说服是看对象的,当你与你的对话者无法在地位上取得平等时,对一个仰视者的说服工作则需要积蓄十二分的勇气,一旦有了破绽,则再无回天之力。因此品味李密高超的“陈情”艺术,说服技巧,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二、品味字里行间蕴涵的“文人”情怀

1学习“文人”的风骨,提升自身的人格

《前赤壁赋》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也是传统的语文篇目,语言优美,意境隽永而深邃,深受历代读者喜爱。如果能够利用好这篇文章,借助苏轼这个人,把传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一些东西――儒道释之会通、人格境界之圆融――传授给学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苏轼与其他作者是不同的,他的人生始终都贯穿着豁达的精神,而不是抱怨指责或悲观厌世。他在黄州潦倒不堪的境况下,还自我调侃,“东坡”之号的由来就是明证。苏轼的旷达、淡定、不愁苦,并不是宗教信徒式的,而是像陶渊明一样,追求的是顺乎自然。即使是在处境最糟糕的时期,他仍然认为老天爷赋予自己的还是很多――贬谪时期,他还享受“清风”、“明月”。“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学生如能学习苏轼如此达观的人格和豁达的精神,将会从容地穿过人生的宠辱与悲欢。

2学习“文人”为了理想九死未悔的精神,涵养自身的品格

历史把最有分量的东西沉淀下来,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理想,司马迁和屈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讲授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必须要挖掘他身上的那种精神。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又何其悲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司马迁隐忍是为了著书,著书是为了立言,立言是为了建立三不朽之功业,建立三不朽之功业是为了洗雪前耻。与庸人的一死了之相比,他的隐忍著书立说体现出极大的毅力和少有的男儿气概。也许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男子汉。司马迁求“文采表于后世”,隐忍而活是以生践志。

孔子为了他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竭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当政者却无一采纳。凭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回到鲁国后,他著书立说,收徒讲学,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兴办教育、培养大批忠实信徒上,希望弟子们实践并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孔子鼓励学有所成的弟子入仕做官,辅佐诸侯国君或士大夫们,以便推行“礼义教化”的政治主张。

可以说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无不是古代大家

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再现,利用好它们,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品质。讲授《渔父》,我们可以感受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热肠,品味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坚持做真实自我的人格魅力。讲授《兰亭集序》,我们可以体味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以及要珍惜生命,“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抱负的崇高理想。讲授《滕王阁序》,我们可引导学生领会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志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教学《秋声赋》,我们看到欧阳修从苦难中超的旷达,这是让我们觉悟和振作的力量。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今人阅读文言经典,就是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亲近这些文人,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进而了解他们思想、感情更深处的东西,比单纯技巧性的教学更有效。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

文言文教学,应当生成思想,撞出人格。我们的语文课,该把“人”培养出来。这个“人”不仅是技能技巧的,更是精神的、创造的。语文课是关涉“人”的课,教育的核心魅力在于提升人与改变人。只有“人”才能激发“人”,只有“人”才能真正教育“人”,只有“人”才能培养“人”。以人育人,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律。

上一篇: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提高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