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寨油田卫305块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

时间:2022-07-22 01:38:27

马寨油田卫305块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

【摘要】马寨油田305块位于东濮凹陷西斜坡带北部,为常温常压低渗透断块油藏,1990年发现沙三中砂组油层投入开发,到2003年底,区块局部区域仍注采不完善,地层能量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目前由于井况损坏严重,造成区块水驱控制、水驱动用、可采储量减少,含水上升;自然递减较难控制,稳产难度大。本文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为目的,利用现有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平面及层间剩余精细挖潜,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断块油藏 局部不完善 井况损坏 工艺技术 精细挖潜

1 基本情况

卫305块共有两个区块卫305块老区和卫305-18块,总含油面积3.2km2,主要开采层位沙三中6-7、沙三下7-10、沙四1-3,地质储量363×104t,标定采收率23.05%,可采储量83.75×104t,为非均质低渗透油藏。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井况损坏,层间调控能力低

到2012年12月区块共有17口油水井带病生产,导致部分井区层间动用,层内挖潜措施无法实施,减少受控方向13个,损失水驱控制储量9.8×104t,水驱动用储量4.3×104t。

2.2 储层单一,层内矛盾突出,多年高速强采,水驱效率低

卫305块老区含油层位沙三中7,卫305-18块含油层位沙三下8-9,储层单一,多年的高速强采,卫305块老区含水85.51%,除去卫305块北部扩边新区,整个老区含水高达93.21%,注入水无效循环,水驱效率低。

3 开展的主要研究

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落实构造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

3.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地质和开发方案部署等两大方面因素。其中地质因素包括微构造形态、砂体展布、储层岩性、物性及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开发方案部署包括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以及注采强度的大小等因素。3.1.1?油藏工程方法

根据卫305块的构造井位图、有效厚度等值图、沉积微相图、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值线图建立地质模型,结合注水井吸水剖面资料、采油井产出剖面资料、油水井井史资料、新钻井电测解释资料以及油水井见效情况,将各注水井的注水量劈分到各小层上,依据地下流体的渗流特征及构造特征,在小层平面图上,以注水井为中心,按含水>80%、80~60%、60~40%、

在小层水淹分级图上,计算各网块和分级水淹体积,计算出损失储量、弹性驱储量和注水驱水淹分级储量:Ⅰ级水淹储量81.8×104t,占34.5%,Ⅱ级水淹储量34.1×104t,占14.4%,Ⅲ级水淹储量23.2×104t,占9.8%,Ⅳ级水淹储量14.7×104t,占6.2%,未见效储量30.1×104t,占12.7%,弹性储量40.5×104t,占17.1%,损失储量12.6×104t,占5.3%。

利用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出各小层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采出程度、采收率、含水率,从而对各小层的水驱动用状况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区块累积水驱动用储量134.7×104t,程度56.9%;目前水驱动用储量118.7×104t,程度50.1%。

3.2 剩余油分布规律

3.2.1?层间剩余油分布

根据区块的实际地质情况、相渗曲线、油水井生产动态,把工程和地质方法的剩余油分布对照分析,将其划分为Ⅰ、Ⅱ、Ⅲ三大类:

Ⅰ类层,储层物性较好,如沙三中72、沙三中64、沙三下84、沙三下103等小层。地质储量93.6×104t,占39.5%,一、二级强水淹储量占65.4%,三、四级及未水淹储量占34.6%,累积水驱动用程度达71.2%,采出程度28.89%,综合含水93.58%,剩余可采储量9.55×104t,占总剩余可采储量42.08%,所占剩余油储量比例较大。这些层一般水淹严重,动用程度高,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滞留区和井网控制不住区域。

Ⅱ类层,储层物性相对中等,如沙三中63、沙三下31、沙三下72、沙三下84、沙三下92等小层。地质储量75.4×104t,占31.8%,一、二级强水淹储量占48.6%,三、四级及未水淹储量占51.4%,累积水驱动用程度58.3%,采出程度19.74%,综合含水65.47%,剩余可采储量7.25×104t,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31.95%。这类层是当前的主产层,剩余油一般分布在井网损坏区和物性相对较差区域。

上一篇:1―N21油藏稳油增产思路分析'> 尕斯N1―N21油... 下一篇:浅析采油厂应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