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7-22 10:44:31

长沙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建立包含三个层次54个指标的长沙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运用长沙市20062009年的数据对各指标的得分值进行分析发现,“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不能过多注重经济增长方面的指标,而应更多考虑社会民生和区域创新方面的指标,在具体运用时应尽量避免主观赋权。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长沙市“十二五”时期;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1-0114-0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重视指标体系评估这一新的工具,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但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目前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构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时大多数是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资源环境等方面考虑,而较少地考虑社会民主和区域创新方面的指标,而且大多数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各指标的得分值。层次分析法主观性较大,权重的给定因人、因地而异,不便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长沙市作为我国中部重要城市之一,目前被确定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十二五”时期是其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两型社会,全面建设中南经济强市的重要时期。因此,建立科学的、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合理性评价对“两型社会”的成功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从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及区域创新等方面全盘考虑,为克服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的缺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得分值,以此验证所设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并对长沙市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长沙市”十二五”时期指标体系构建

对长沙市“十二五”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层次分明。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有利于政府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控。相同层次的不同子系统力求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长沙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系统发展的状态。

2 可比性与可接受性强。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指标和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明确各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确保可比性;各指标要清晰易懂,能被相关人员所理解和接受,能对决策者有实实在在的支持与指导作用。

3 指标体系既反映“两型社会”试点的效果,又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绩,充分体现长沙在现有条件下的个性发展情况,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4 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尽可能少而精,要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在实际分析中易于计算应用和评价分析。

5 前瞻性与导向性明显,利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反映城市未来发展的状况,也要能够表述过去和现在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长沙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基准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即长沙市发展的总体水平,基准层包括经济发展(B1)、结构优化(B2)、社会民生(B3)、资源环境(B4)、区域创新(B5),指标层由54个要素组成,包括C1~C54个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长沙市“十二五”时期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描述

根据表1建立的长沙市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沙市“十一五”期间2006~2009年的统计数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不全)及长沙市2015年目标值为基准数据,首先利用DPS7.05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标准化处理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就业结构两项指标不能进行标准化处理,因而把这两项指标拆分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6项指标,从而指标体系由53个指标变为57个指标,这样拆分不影响最后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Markway软件求出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按照累积贡献率大于90%的标准提取有效主成分,从而得出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因子载荷,可以得出主成分的得分,由于2009年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未完全出来,因而不能算出其综合得分,利用相关公式算出长沙市2006―2008年发展水平的得分值分别为-0.929、0.087、2.399,呈递增的趋势,为了进行比较分析,运用ARMA模型、GM(1,1)和回归预测的组合预测模型、Logarithmic模型、Eview.5.0回归分析模型及误差校正模型对2015年的目标值作出预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省略了预测过程,只根据各指标的预测值算出2015年发展目标预测值的得分为10.186(见图1)。

依据同样的步骤,可得出各子系统的得分,见表2。

图2是各子系统的折线图,从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前三年在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方面呈递增趋势,在区域创新方面却逐年递减,各子系统距离2015年的目标得分值还需上一个较大的台阶。

(二)结果讨论

从各子系统的得分值看,2006~2009年长沙市发展水平较为乐观,年度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其中2006年和2007年得分较低,均低于三年的平均水平,2008年长沙市发展水平大为好转,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2008年得分值3.318,2009年得分值4.523,离2015年目标还差7.167分,说明长沙市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势头较好。2008年和2009年是长沙市不平凡的两年,得分值之所以较前两年明显提高,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及在长沙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实现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中,一些权重较大的指标如人均GDP、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值(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等均呈不同程度的递增。这其中,影响各年得分值最大的指标是GDP,在模型分析中,GDP的方差贡献率达34.947%,从具体指标值看,2008年全市GDP迅速登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2009年达3744.76亿元,较2006年增加较大(见图3)。此指标值的趋势也

应证了模型分析的合理性。2015年长沙市GDP目标预测值为7519.3亿元,在2015年的得分值计算中,GDP的方差贡献率降为29.345%,说明长沙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不能过多依赖GDP的贡献,其他方面的贡献要相应加大。

由表2各子系统的得分值进一步分析:

1 各个子系统对长沙市“十一五“时期前三年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即从各得分值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前三年,长沙市各子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排名前三的是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结构优化,而社会民生和区域创新均表现出较弱的贡献。因此,“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应着重提高社会民生和区域创新的得分值,以增大这两方面对长沙市综合发展的贡献。从而也说明“十二五”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全面而具体的,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

2 各子系统2015目标的得分值与“十一五”前三年得分值的比较,其偏差较小。表2中,2015年各子系统的得分值即目标值贡献排名依次为经济发展(11.689分)、资源环境(10.917分)、结构优化(10.001分)、社会民生(9.993分)、区域创新(9.346分),虽然贡献大小的排名与2008年相比没有变化,但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各子系统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以每年五个子系统的平均值为基准值可算出各子系统与基准值相比的偏离度(偏离度=[各子系统的得分值-基准值]/基准值),算出2006~2008年及2015年各子系统与各自基准值相比的偏离度,具体数据见表3。

表3数据表明,2015年各子系统之间的得分值差距明显缩小,偏离度范围在0.03~0.12之间,相比较而言,2006~2008年的偏离度范围较大,说明“十二五”指标体系兼顾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区域创新五个方面的同步发展,也进一步验证了“十二五”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和区域创新方面的发展。这与国家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及与2010年3月份“两会”的精神基本吻合,说明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

四、结 论

1 以上通过对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区域创新五个方面发展目标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五个方面目标指标得分值差距较小的结论,体现了考核评价体系强调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区域创新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改变了原有指标体系过多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社会民生和区域创新等方面考核的状况,这与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及与2010年3月份“两会”的精神基本吻合,因此,所设置的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

2 此指标体系的整个实证分析过程均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所有指标经过无量纲处理从而避免主观权重的指定,克服了依赖领导的认识程度和工作经验及其偏好、专家的知识结构等缺陷。

3 长沙市可以考虑在“十二五”期间参照国际警戒线主要指标,建立预警监测体系。

上一篇: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股利分配决策:现金股利还... 下一篇:区域竞争\公司税负与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