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与“学霸”只有一米距离

时间:2022-07-22 10:19:54

“学霸”、“学民”、“学渣”……这些按学习成绩划分阶层的“学习外号”,如今成为学生间互相调侃、评价定位的一个新方式。每一类别都有其详细明确的定义,每一位学生似乎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迅速给周围的同学定位。在这样的三六九等的分类下,构成一个班级的学习格局。

“学习外号”看上去都是些新名词,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应试教育产生第一天起,这套体系就自然根据成绩优劣生出一套排序规则:以前,我们按照分数多少,把学生排成“优生”、“中等生”、“差生”的序列;现在,学生自己主动解嘲,幽默地把“优生”、“中等生”、“差生”置换成“学霸”、“学民”、“学渣”。名字变了,应试教育对人的单一评判并没有变。

这件事真正让人忧虑的地方,其实在于素质教育、多元评判喊了这么多年,学生们相互间的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优劣作为主线,而不是根据个人优势、品格、情商等多元标准看待一个人。如果非要说这种评判中间还有点多元评价的元素,顶多也就是根据某个学生在学与玩之间分配比例的多少,来判断这个人是既会学又会玩的人才,还是只懂应试的学生。可只是知道在学与玩之间做分配的人,就一定会成为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吗?他们的未来人生是否就一定如学生时期般永远霸气十足?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被称为“学渣”的人,他们的未来难道就注定充满失败吗?

“学霸”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学渣”也并非一无是处。所谓“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领域一转,“学霸”与“学渣”可能只有一米距离。我高中学理,班上有一位同学,如果按照成绩排名,就是大家所说的“学渣”,等到高三实在学不下去了,无奈转到文科,却奇迹般地逆袭为文科年级第一。每个人的天分、个体优势并不一样,理科上的“学渣”可以成为文科的“学霸”,同样,应试上的“学渣”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学霸”。学习小舞台,人生大舞台,衡量一个人,学生阶段的应试表现是一把标尺,但丈量整个人生路,无疑需要更多维、更复杂的尺度。这个复杂评判标准,社会自然会给出。

【素材解读】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多元评价的社会,面对应试评判“学霸”、“学民”、“学渣”的排序划分,“学霸”无需自傲,“学渣”也无需自卑。人生漫漫,一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任何领域,需要的并不是一道“学霸”光环,而是永远拥有“学霸”专精向上的精神。拥有了这种精神,在自己擅长、专精的路上完成逆袭,并不是神话。

上一篇:《活了100万次的猫》:一部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 下一篇:发现身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