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措施

时间:2022-07-22 09:24:2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与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合并症的几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于机体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部分心肌发生急性坏死,主要症状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胸骨后剧烈疼痛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院为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与效果,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3:17,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8.68±2.77)岁。实验组中男女比例22:18,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86±2.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等。实验组采取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氧疗: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时,立即给予患者供氧治疗,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调节其氧流量,改善患者的心肌缺氧情况。②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其建立静脉通道,并实施静脉留针穿刺,保证抢救药品迅速输入至患者体内,并注意观察静脉通道是否流畅,确保抢救患者的生命。③止痛护理:若患者存在胸部剧烈疼痛的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肌内注射5mg吗啡,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以免发生呼吸抑制。④溶栓治疗: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发病的12h内给予纤溶酶原激活剂(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钙等),使血管内的血栓溶解,同时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胸痛消失时间、心电图情况等。⑤合并症护理: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低血压等现象,应立即报告给医生并及时作出急救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若不及时救治,患者极容易发生循环系统衰竭,严重者导致死亡[2]。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死率较高,因此,在治疗前对该类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至关重要[3]。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合理、及时、科学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时间,还能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急救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氧疗、建立静脉通道、溶栓治疗、疼痛护理以及合并症护理等,最大程度的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赢得治疗时间[4]。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后合并症的发生率为20.00%,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合并症的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护理后合并症的发生率比实验组高出12.50%,且对照组老护理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常规护理相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的效果。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合并症的几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段玉琴,李嘉颖.精细化护理在老年急危重症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西南军医,2012,14(2):369-370.

作者:姜崴 单位: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上一篇: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护理体会 下一篇: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