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有效学习的源泉

时间:2022-07-22 08:10:24

生活情境——有效学习的源泉

“生活世界”是德国现象大师胡塞尔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世界”的反思和批判。“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实在的,但要通过生存于其中的人的知觉和经验而存在的世界。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现实生活既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而教材中的有些例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差距,学生不够熟悉,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联系生活情境,以“趣”激学

教学情景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内容的重要载体,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满打满算学生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集“知”、“情”、“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开放性、现实性与趣味性,将教学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中,将原本已存在于头脑中的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成为科学的结论,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这课时,通过创设这样的有趣情境:同学们,谁知道我们国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生:春节)那就让我们来再次聆听一下新年的钟声吧!(播放春节晚会倒计时的课件)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人们一起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意思?(生:距离钟声敲响还有多少秒)为什么用“秒”作单位而不用“时”或者“分”呢?(生:因为倒数的时间太短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计量很短的时间,从而引出“秒的认识”。通过再现除夕之夜的钟声和随钟声倒计时数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切实感受“秒”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时间单位“秒”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创设生活情境,以“难”导学

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应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课时,教师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有礼貌的你们会怎样表示呢?(学生鼓掌)。师:真是懂礼貌的好孩子!这个鼓掌呀,看起来是很简单,但要认真研究却还真的大有学问呢!(生疑惑不解)。比如这样鼓掌,行吗?(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扇来扇去,生窃笑)。生:(笑)不行,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要用两只手。师: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扇个不停,生大笑)。生:不是这样的,掌心要对着。(很多同学做出了鼓掌的动作,刘老师让大家再一次鼓掌)。师:哦。原来鼓掌时,两只手要掌心相对啊。(板书:相对)。师:可相对就一定行吗?比如这样可以吗?两只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字交叉动作)。生:(急切地)不行,这叫交叉。师:哦,像这样两只手互相交叉,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相交。(板书:相交)。在教学中利用研究鼓掌动作,创设了幽默和谐的导入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对话中,领悟相对、相交等位置关系。这样的导入设计,教学难点在师生间看似不经意的问答交流中自然突破。

3 结合生活情境,以“疑”引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这课时,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首先,展示教学情境“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了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做的:18+23=41,41-20=21。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却说:“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我先用23-20=3,再用18+3=21。”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教师鼓励说出想法。他说:“小羊是这样买的皮球。它买了20个花皮球:23-20剩下3个花皮球,再加上18个白皮球:18+3=21,还剩21个皮球。”又有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大声说:“这种买球的方法不合理,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了。”……数学结合具体的情境,回归了生活,回味无穷。教师最后小结“在现实中,每个人的选择会不同。即使我们不赞同,也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交往中找到了答案,在交往互动中体验到了理解、在交往互动中体验到了尊重、在交往互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 运用生活情境,以“练”促学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目前,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几乎都是书面作业,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设计一些实践操作类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这课后,教师让学生到商店、超市中去找一找小数,并记录下来。学习了“小数的乘法”后,帮家长算一算这个月的水电费。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通过测量计算家里的圆柱体杯子、茶叶罐的容积。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

5 丰富生活情境,以“放”拓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强调和突出的补充、改变、拓展和开发,通过开放性开发学生的潜质,促使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方式去探求问题解决、建构新知识的对策。

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课时,播放了5个动画:①小火车沿着轨道跑了一周;②小朋友围着人工湖跑了一周;③霓虹灯沿着心形的牌匾闪亮了一周;④老爷爷沿着菜地围了一圈的栅栏;⑤老师给照片镶了一周的像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一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增加了感性认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主题突出,实用、实效。

上一篇:新课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在中学生体育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