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情境在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构建

时间:2022-07-22 08:08:23

浅谈学习情境在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构建

摘 要:职业学校主要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了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有利于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学习领域 行动导向 学习情境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学习领域是从工作的具体过程出发,从“过程”引导学习任务,传授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对具体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是建立课程体系的前提,从而转化为行动领域,乃至学习领域的确立,最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课程的最终实施由各学习领域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建立以能力本位、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基本的职业教育技术的学习,“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体系的介绍,提出了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施学习领域下学习情境创设的具体设想。

一、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体系结构

“学习领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招生规模,通过企业招工方式选择学生,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企业培训中心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接触企业实际,学生对做好工作、学会相关知识有内在的需求,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尽管双元制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习领域”这一概念是针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学习内容而提出的,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机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思想,提出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指导思想。

“学习情境”是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开发的,是教学的具体安排,学习领域通常分解为多个学习情境,根据给定的课时数,由教学团队研究确定。“学习情境”要求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要为学生制造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组织起来,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就是完成相应的工作,该工作是来自具体实际的职业工作。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我国IT职业教育、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编排的。一般在第一学年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第三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课程内容是根据学科顺序编排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然而对于将来所要进行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许多职校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职业行为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样的职业学校计算机人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呢?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这既是IT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未来几年IT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人才种类之一。

操作型、技能型的人才是指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追求技术领域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有机会应用其技术的人才。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能够适应来自IT技术领域的变化,适应生产岗位和角色的变化。对于市场中的竞争和压力,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新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推广,市场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IT业的范围,产生了各种信息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需求,同时新的需求不断涌现,企业为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这就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人才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

职业学校的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社会覆盖面广,为软、硬件及网络维护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特别是把“软件蓝领”的培养定位在中职教育后,既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亦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首先应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应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中专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中专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内容的整合。

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现象。为此,需要我们适应现代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要求,改变旧有的学科体系模式,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施效果。要变注入式、封闭型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及时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播,教学效果较差。对于这些“大筛子眼漏下来的学生”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个学生熟悉的、见过的、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学生从事过相应的工作,或有相应的经历,设立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掌握相应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施效果。

现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介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习情境创设的具体设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概念、原理,重点掌握硬件的拆装、操作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测试和使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计算机组装、维修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能跟进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应行业相应岗位的需求。以往对这门课的教学,通常是在介绍CPU、主板、显卡以及一些外设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等以后,再进行一些与实际条件相差甚远的硬件组装,且不说记住一大堆的理论数据困难,就是记住了一大堆的技术参数型号,等走上社会以后也可能就过时了。学生缺乏真正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所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计算机也是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及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如何改变现状,使学生能适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索顺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新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人才。

首先必须确保满足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各种计算机系统部件,安装工具、安装软件、检测设备,局域网设备及多媒体设施等;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创设多个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组织起来,真正的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

例如设置学习情境:组装一台计算机,用于家庭上网聊天;安装常用应用软件,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设置的故障进行排除;根据用户需求组装计算机等等。在上述各情境下,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那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通过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来巩固学到的知识。

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要从组装入手,不论是硬件安装或是软件安装,不正确的装法就导致了故障的出现,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错误安装,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情境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采用各种形式的课外学习,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以扩大知识面。例如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有可能在电脑公司及电脑市场从事电脑行业的工作,所以本课程的学生知识结构中必须有电脑市场的观念,必须与电脑市场紧密结合。主要进行的内容有市场配件调查,计算机各部件行情调查,行情预测,人才需求调查、知识结构调查等相关内容。

五、结束语

全面展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思维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为了能够很好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本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设置,完成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组织形式,最终由学习情境来实现各行动领域所涉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技术、教学文件和设备、场地准备同样重要,实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要求范围,准确有效地提供学习思路,从而建立自己的工作判断和思维能力。

4.教学组织要灵活多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教师团队合作、学生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汤晓燕.德国职业教育特色[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1

[2]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

[3]崔兆民.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上一篇: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