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3大人文场所,宝宝必去

时间:2022-07-22 06:44:35

城市3大人文场所,宝宝必去

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没有任何文化活动的人,成年以后,41%的人仍然对文化活动采取消极的态度;而在童年时期至少参加一种文化活动(电影、书、博物馆、戏院或者音乐会)的人,成年后只有20%的人不参加任何文化活动。童年经常看电影、看戏的成年人,不参加文化活动的比率会降到4%。

人文素养是孩子成长和未来发展的根基,我们需要在他小的时候就“栽种”文化的种子,让真诚、爱的信念、美丽雅致的画面,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印痕。这些人文的种子将来“生根发芽”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城市里,有不少人文空间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您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看一看、玩一玩。

剧院

无论是电影、话剧还是人偶剧,都在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生活,营造想象的世界。这里既有幸福、关爱,也有分离、欺负等其他主题。通过这扇窗口,孩子会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学着判断或理解、热爱或憎恶某些人和事,这将有利于孩子接纳不同的文化。

感受、判断、评论,这些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要学会的东西。越早接触舞台或屏幕上的作品,孩子的评论意识就会越早得到开发。这会帮助他建立美学的基本判断,引发他关于美与丑的思考。

温馨提示:

去之前:最好挑选孩子喜欢、期待的演出,他会兴致勃勃前往,继而对看演出这种形式有美好的印象或回忆,自然会慢慢地爱上看演出。

看戏中:孩子或许会和着节拍晃动身体,或许看得入迷对某句台词脱口而出,或许因情节搞怪而笑得前仰后合……没关系,既然他已经醉在其中就不要打扰他了。如果是第一次去或者遇到不太好懂的情节,也不必急于追问“能看懂吗?”、“看懂了吗?”。如果中途孩子觉得有些情节没意思或者感觉害怕,也不妨带他出来走走,然后再进场。

回家后:孩子可能还沉浸在刚才有趣的情节中,仍兴奋地说着感受或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那不妨趁热打铁畅谈一番;如果孩子回家后并未谈及刚才的演出,或您聊了几句,他也没有往下说的兴趣,也不必多次追问。也许第二天或一周后,或许是日后的某一天,他突然会分享他的感受。即使再无谈及也没关系,或许他不喜欢这一类的,或许就没什么感受,无需强求。

博物馆

无论哪个博物馆都汇聚了从古至今、从过去到现在、从落后到进步的事物发展历程,是一个记录世界变迁和客观事实的大仓库。在欧洲,人们的休闲活动以到郊外度假和到博物馆参观为主,人们把去博物馆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自觉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潜在的审美观念。

科学类博物馆,比如天文博物馆生动立体的球幕电影,可以让孩子认识地球,了解九大行星,知道巨大的银河;自然博物馆中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鱼可以认识;地质博物馆里展示着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等。文化类的博物馆也有很多,参观时注意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2岁:博物馆展览中的色彩、形状和音效是应该多关注的方面;

3~5岁:需要考虑展品的形状和功能所具有的直观性,这样可帮孩子通过具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文化和历史;

6~9岁:多注意展品之间的文化关联和时间、空间联系。

如果博物馆有主题展览,那更是爸爸妈妈为孩子进行主题活动的最佳资源库。去之前可观看相关视频或书刊,先让宝贝对此有些了解。

美术馆

带孩子去美术馆、艺术馆看展览,最好是父母自己也喜欢看。如果父母不喜欢,很少或从未去过,突然某天要带孩子去,孩子或许会很不情愿参与。

带着兴致前行,无需像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去,不妨持一颗放松的心,当作是散散步,不要觉得一定要给孩子什么美学知识。

有位妈妈的经验是这样的:我们很少去讨论画的技巧或作品所要传达的意思,总是从孩子有兴趣的角落开始。也许他们发现一幅画的边缘画了一顶帽子,而我也会故意分享我的发现:“这里也有一个皇冠耶”。从熟悉、有兴趣的焦点开始,来展开亲子间的对话。当然,也可以对某一件作品毫无兴趣,这是个人的喜好,无须给这种无兴趣背上“看不懂艺术作品”的罪名。

进入馆内不妨先索取介绍资料,了解基本情况,也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快速找到比较适合孩子看的部分,尤其是去外地参观,更是必要。

尽情驰骋在美的世界中,宝宝鉴赏、审美的能力亦在此时逐渐萌芽。你可以让宝宝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展品,并且说说理由;还可让宝宝在自己评出的“最佳”面前拍照留念。这些都可以促进宝宝思考,学会感受艺术品散发出的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使宝宝的感受细胞更加活跃。

当孩子累了、对展品不耐烦或没兴趣时,不妨停下脚步或转移阵地。毕竟,艺术是永远的,不必急于一时。

关于让孩子去美术馆,作家舒乙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大美术馆。在这两大美术馆里,我惊讶地发现,除了小学生和中学生集体席地而坐,详细而系统地聆听讲解之外,居然有幼儿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我很纳闷,这么小,怎么对他们介绍这些名画呢?我好奇地靠前去旁听。讲解员是富有经验的老夫人,只听她在向小朋友提问:孩子们,这上面有几个人呀?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呀?这儿都有几棵树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孩子们讲解美术,而是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走进美术博物馆的习惯,让美术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管是剧院、博物馆还是美术馆,都不是只去一次的地方。每次去,不需要向孩子灌输太多的东西,只要让孩子在博物馆里感受一种气氛、一种启发,那就是极大的收获了。

上一篇:变吃饭为吃“Fun” 下一篇:一个宝宝一个样儿: 寻找“私家养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