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持久性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培养

时间:2022-07-22 05:41:53

浅谈兴趣持久性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培养

摘 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思想品德课是说教课,没什么兴趣可言,更谈不上兴趣持久性。现在虽然课本也在发展变化中,增添了许多图文与现实案例,学生的兴趣培养相对更容易一些,但兴趣的持久性一直是困扰中学老师多年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对思品课保持持久的兴趣呢?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总结出以下几点,现写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学生主体;激发兴趣;课外活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师生平等,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实践证明,只有还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把想说又不敢说的不同见解和想法勇敢地说出来,把想问又不敢问的问题勇敢地提出来,才会对思想品德课及教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的方法很多,如:示弱法、创设情境法、商讨法、漫画重命名法等。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示弱法和创设情境法的运用。

(1)示弱法

示弱法就是通过真挚感人的语言表达等从表面上放下教师的尊严,而实际上通过一定程度的示弱,拉进师生距离,让学生更加敬佩、喜爱和接受老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在上初二新课程时,第一节课我先做了一段告白:“我虽然是一个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但对于法律我还研究得不够,初二这套新教材我和大家一样也都是第一次接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来探讨有关法律的问题,有什么困惑的问题,我们共同商讨解决;仍然无法解决的,再去求助于我们镇的业余律师;依然解决不了的,我们可去请教法律专家。也许有些问题专家目前也没有办法解决,那就留着将来你们成为专家后再去研究解决。如果真有那种问题,我建议将来哪位同学解决了,请百忙中抽个空告诉我一声,别让我一辈子困惑下去,否则,老了会死不瞑目的。”这样一段真诚而又带有幽默的告白,拉进了师生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彼此是平等的,从而畅所欲言。那一次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皆带着浓厚的兴趣,问所想问,积极共同探讨,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特定情境,问所敢问,畅所欲言,因此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例如:有一次我在上初二“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时,先由几位较有表演天赋的同学上台表演小品“瞧这一家子”:第一场,父母辛苦挣钱抚养未成年子女并教育子女;第二场,子女长大后没有赡养年老的父母,而让可怜的父母流落街头当乞丐。表演完,由学生来分析孩子及父母的行为。由于表演到位,学生在笑声与愤怒中你一言我一语地很快把握了主题:父母很好地尽到了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而子女在长大后却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学生还愤慨地指出:这种不孝子,不生也罢。还有的指出:这种没良心的,该判刑坐牢。……接着我引导学生看书,用所学知识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小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在大家言犹未尽之时,再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你长大了之后,会学小品中的他吗?你会怎么做?在大家的讨论声中结束了本课教学。由于通过小品创设了特定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表演滑稽的笑声和对不孝子的愤怒中找到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因此,在这样民主而又和谐的气氛中,学生能畅所欲言,不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情感体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采用角色换位法,培养学习兴趣

角色换位法,就是让学生充当整个教学的主体,甚至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其中只起点拨、引导和补缺补漏的作用。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从而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中,该法我每个学期都要实践几次,效果不错,深受学生喜爱,特别是实行开卷考后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更为突出。

例如,在上初二“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时,我就采用了此法。我先把内容分为两块:(1)什么是财产所有权;(2)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分别由两组同学预习、讨论,找出主要问题并解决,后派代表上台讲解,要求有适当分析,最后我根据学生代表讲解情况,作适当评价、纠正和补充。学生由于要上台讲解,所以兴趣特别高,讨论更激烈,准备也更充分。特别是第一位学生代表基本上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及四项权利能解释清楚,更为可贵的是,他讲完相关内容后,还举了一例让学生来分析:李明从张三处买了一头牛,平时关在自家院子,农耕时用来耕地或出租给邻人耕地,有时还用来拉货。过了一年半,生了一头小牛犊。又过了两年,牛由于常年劳累,不适宜耕地,李明就把老牛给杀了,一部分留给自家吃,一部分送了亲戚朋友,其余的挑到镇上卖了。请问:(1)李明对牛进行了哪些处置?请分别说明。(2)为什么李明能对这头牛进行这样的处置?这一例子由于比书本上的例子更贴近本镇实际,而且普通的就像是家事,所以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激发起了他们分析的兴趣,因此,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三言两语中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节课由于运用角色换位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学生还对今后的学习多了一种期待。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师生换位等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自主学习。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习兴趣,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要使学生的兴趣长久保持,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兴趣。

比如:每年的“3・20”前后,举行手抄报活动或专题板报;在“母亲节”前,开展“我爱我家,学会感恩”主题宣传活动;利用“6・5”世界环境日,开展“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辩论赛或当地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如: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在2004年和2006年12月份,利用法制宣传日组织举办了两次模拟法庭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不仅直接参与活动的同学加强了学习兴趣,而且参与观摩的全校师生印象深刻,津津乐道。许多学生就是从此改变了对思想品德的看法,从而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保持长久的兴趣,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豪感,从而使课堂教学培养的兴趣得到加强,得以长久保持。

三、有条不紊地上好复习课,巩固学生兴趣

每到期末,学生知识的巩固和系统化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因此,在复习阶段,要注意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梳理,化繁为简,理论复习要与适当的练习相结合,使学生更有兴趣地系统掌握已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久乃至终身的保持和巩固。

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其整体结构;其次请个别学生回忆每框主要内容,教师指出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第二框“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是第十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同时由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考试的热点,须达到“运用”要求。最后,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结婚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设计为判断题。“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设计为漫画分析题:

①给以上两幅漫画重新命名。

②以上漫画各反映了什么现象?用所学知识来分析。

③请帮漫画中的受害者想想办法。

④如果你是漫画一中的孩子怎么办?如果你是漫画二中的母亲怎么办?

⑤如果你是漫画一中的父母或漫画二中的孩子会那么做吗?如果不会,你会怎么做?

这样在复习课中讲练结合,通过新的形式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复习课的“新”意,激发起复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兴趣持久性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得以长久乃至终身的保持,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多边形的面积”单元集体备课预案 下一篇:构建中学地理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