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与结构分析

时间:2022-07-22 05:01:26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与结构分析

摘 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虽然没有固定、统一的形态模式,但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保持一定的组织与结构对于联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作用。文章从分析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入手,研究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结构模式及影响因素,给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国家为助推器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方式。

关键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3;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42-04

0 引 言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而且保持一定的组织与结构,对于联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与持续作用。本文从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及具体的结构模式,从而明确了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与构成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国家的拉动作用。

1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分析

1.1 内部驱动力

(1)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国家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从政府获得可观的经费支持,例如,日本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承接政府委托的研究任务而获得的政府研究补贴。到1983年,日本共有44个研究联盟,研究总经费644亿日元,其中51%是由政府补助的。美国政府也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入大量的经费,每年2亿美元的运行经费由国防部下辖的国际高级研究项目署支付一半,联盟企业按各自销售收益的定额比例缴付另外一半。政府提供补助资金,为创新联盟研究提供了开发费用,降低了研究开发资金风险,激发了公司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积极性,因此成为联盟组建的重要动力之一[1]。

(2)技术利益拉动。知识和技术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核心资源,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技术利益也是它蓬勃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联盟共同研发、共同分享技术成果,使企业获得互补的资源及技术,带动成员企业技术能力提升。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研发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的费用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而组建技术联盟可以进行人员互补,资金共同筹集,风险共担,因此,可以研发高水平的技术,同时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更快抢占市场先机[2]。

(3)市场利益推动。经济与技术上的优势必然会引致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凸显。由于参与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企业均可无偿使用研发成果,获得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此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无疑为联盟成员拓展新的市场开辟了新的渠道,因为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利用彼此的市场网络降低市场壁垒,获得有效的市场进入,对于新的市场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取得新市场的成功[3]。

1.2 外部驱动力

(1)竞争驱动。当今世界,快速、及时、有效地对市场作出响应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而企业若想在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得这一竞争优势,在技术及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时间,同时降低研发成本,以减少研发风险。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技术却越来越复杂,相应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也日益加大。只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相应的系列合作,在资金、技术、人员及信息等方面多方共享,才能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政策推动。实际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即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缩影。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智慧等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为抬高其他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纷纷推出各式贸易壁垒措施。面临着这种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为了在同其他国家竞争中处于一定的竞争地位,国家需要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从而为企业的目标与国家协同营造一定的环境。其中之一即为鼓励并激励企业之间打破界线,组建技术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合力来应对市场竞争。

(3)组织拉动。技术创新联盟主要由企业、科研院所及大学等机构组成,在不同国家,组成的成员会有所不同,但是要将不同利益集团的成员组合在一起,共同研发、共担风险、利益共享是件困难又复杂的事业。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组织与协调工作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美国与日本主要强调人际协调,即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有效的人际沟通运作,选择既通晓企业的运行规则及研发运作,又熟悉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行事特点的善于沟通的协调人至关重要。

1.3 机制驱动力。

(1)资源投入机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需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资源投入机制,并要求联盟成员按章严格执行。要有牵头机构及相应的人员,而且在组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联盟成立的奋斗目标、原则与所实施的战略,从而吸引联盟成员的加入,同时向出资者展示联盟成员日后的合作成果,从而满足其在经济与战略上的诉求。

(2)系统运行机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成是基于共赢的战略目标,联盟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合作型系统,因此每一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决策控制权、能源及信息,需要根据各自的局部利益进行优化决策,在联盟成员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与联盟整体最优相冲突。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运行规则,增强联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信任度,抑制无序竞争,强调合作基础上的共赢,是保障联盟协调发展、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的前提。

(3)利益分享机制。利益合理分享是拉紧联盟成员协同创新的链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功运行必须使成员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技术利益及市场利益等。如果利益不能共享或者在合作中出现分配不均现象,均会导致联盟合作的障碍甚至解体。所以,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的制定与实行无疑是一重要的驱动力。例如,美国的SEMATECH 规定:在联盟成员企业独占研究成果2年之后才可以向非联盟成员企业转让,从而帮助成员企业形成了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竞争优势。SEMATECH 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分配收益,保证了成员企业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促进了技术联合体的长期稳定合作。SEMATECH 联合体通过政府经费投入、知识产权归属、经济收益分享等利益机制的建立,明确了联盟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强了联盟企业间的联系,促进了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实现了组建的预期目标。

(4)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一种松散的经济实体,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风险,如资金投入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成员撤出风险等。因此,要求联盟在组建之时即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对联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常规性的保障。

2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分析

2.1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结构模式分析

(1)政府推动型。纵观一些国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历史,初期阶段常主要由国家为了引导企业朝向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发展而倡导组建的。政府在联盟建立的初期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在联盟运行过程中则发挥着协调与支持的作用,即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一个方向正确的政策环境与法制环境。政府推动型常依托国家科技技术已列入目录的项目为基础,如重大专项的设立,因此,参加联盟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均需要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联盟往往为紧密型,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组织化与持续化。

(2)企业拉动型。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瓶颈,其中技术瓶颈是企业自身最难以克服的,特别是针对还处于成长期的一些企业,因此,企业以自身的生产经营优势为基础,吸引一些具有科技开发优势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集研究、开发、试验、生产、转化、扩散为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这种企业拉动型模式可以带来企业与高校的双赢,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使之同时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或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可使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新的科研基地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高校或科研院所主导型。当代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问题。如何将已经研发的成果付诸应用,如何使科学研究符合经济需要,如何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均困扰着众多高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高等院校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出口。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入股到需要此技术的企业,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同时转化科研成果,获得经济效益。

2.2 影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构的因素

(1)资源因素。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与运行过程中,合作伙伴拥有的各种资源与能力,以及联盟组建时政府提供的资金及政策支持是联盟成立及运行成功的重要保证。联盟伙伴的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联盟的结构形式,即结构的资源性依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强强联手的联盟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还有学者认为,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互补是联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实际上,产业资源、产业集中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组成及结构均影响力大。

(2)风险因素。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及竞争的尖锐化,战略联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在努力使伙伴之间合作风险最小化。战略联盟的组建本身就是在规避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竞争风险,但是联盟在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各种形式的风险。首先,无论是采取合资、合作还是契约形式,联盟成员都要面临资源投入与利益分配问题、风险分担等问题,任何环节出现分配不均都会导致联盟结构动荡。此外,联盟整体也要面临诸多的外界风险,如政策变动、经济整体趋于下滑,产业发展不明确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对风险的防护能力也是不同的。

(3)战略因素。战略的一致性也会影响到联盟的结构形式,如果合作伙伴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程度高,即战略匹配度高,联盟的目标就明确,具体的策略就会有方向性,合作伙伴易于理解联盟的战略意图与战略目标,对于具体的行动也具有较高的协同度,战略目标即容易实现。

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3.1 成员的选择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的选择是一个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多向选择过程,根据不同的联盟结构模式,具体的过程与标准会有所不同。对于政府推动型的联盟,首先要明确联盟的战略目标,只有那些与联盟目标一致的组织机构才能成为联盟的成员。对于企业拉动型的联盟,组建联盟的目标为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抢占市场先机,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因此,相应的成员必须协同于这一主体目标。高校及科研院所主导型的联盟主要为科研机构推广研究成果或扩展其在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而建立,研究机构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先期研究基础才能吸引政府资助,企业加入。尽管不同形式的联盟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成员的选择过程中主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合作伙伴的战略目标,寻找目标一致的联盟成员在联盟运作过程中也减少了许多协调工作。此外是从资源的角度考虑潜在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与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析,诸多研究也表明,强强联手往往会使联盟走向成功。

3.2 构建过程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建过程中,联盟的发起人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由其确定联盟的总体目标。对于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往往要经过政府确定创新产业并明确产业创新方向,然后确定联盟组建模式。联盟总体目标确定后,再将上述目标科学地分解为子目标或阶段目标,在此阶段要兼顾成员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联盟成员。接下来根据分解目标确定联盟成员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对联盟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过滤,缩小合作伙伴的选择范围,通过评价分析确定初选合作成员,并通过优化系统确定最优合作成员。选择联盟成员,制定运行机制,接下来组织战略联盟,协调联盟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由此可见,政府等发起人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在组建之前即要从战略高度确定创新产业。实际上,联盟的组建过程也并不是直线进行的,往往要经过一定的回旋反复,而且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合作与协调,经过一定时间的科学论证与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联盟能够顺利地投入运作。图1所示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过程。

3.3 结构分析

实际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成了技术供应链的网状结构模式,网络的主体链条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组成。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初始阶段主要由政府组织协调并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而组建,政府的作用是遴选产业与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在联盟中成为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其中,企业在联盟体系中应成为新兴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提供创新所需要的一部分资金、某具体的应用技术,同时提供创新实验平台,并利用常期积累的市场预测能力,使联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保持方向正确和技术的实用性,避免了因过度开发或开发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而造成资源浪费;技术开发过程中企业还起着应用推广的作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强,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创新联盟中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推动联盟运行。同时,创新联盟也成为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知识产权转移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有利平台,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土壤[4]。因此,高等院校不但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而且科技成果会转化为学生培养水平的提高;科研院所往往为高等院校的利益共同体,根据前期研究成果的积累,为创新联盟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支持。技术创新联盟不但使联盟内成员受益,而且通过技术扩散提供联盟外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核心科技及人力智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图2所示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结构图。

4 结 语

本文从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因素及具体的结构模式,最后给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为助推器来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法,同时明确了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与构成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国家的拉动作用,而如何使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保持持续性与稳定性且不断升级则是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殷群,贾玲艳.中美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重驱动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2(9):80-89.

[2] 周程.日本支持与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做法、经验与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9,24(2):15-21.

[3] 马思奇.产业技术创新视角下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J]. 企业导报,2011(12):124-124.

[4] 牛振喜,肖鼎新,魏海燕,等.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76-78.

[5] 徐刚,梁淑静,高静.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与运行难点[J]. 商业研究,2012(7):118-122.

上一篇:工业4.0:智能工业 下一篇:物联网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