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哭闹”记

时间:2022-07-21 11:37:05

小班幼儿“哭闹”记

一、现象描述

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物化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

轩轩妈妈早上送轩轩来园后即偷偷走掉了。轩轩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轩轩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

杰杰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杰杰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杰杰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杰杰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杰杰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

晨晨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晨晨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

祺祺来到教室后发现奶奶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然后,祺祺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这时教师播放了孩子们接触过的亲子音乐,祺祺的哭声也随之变小了,不一会他就跟着音乐动了起来,后来一直都没哭。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染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小班幼儿心理依恋性较强

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

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所以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小班幼儿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4、家庭带养方式的影响

经观察,持续哭的幼儿多来自隔代带养或母亲全职带养的家庭。这两种状况都容易造成幼儿极度依赖的心理。由于为幼儿事事代劳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到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和凡事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幼儿有了本能的情绪宣泄――哭。

5、家长接送的方式的影响

一些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园情况,于是在送幼儿入园后依然在教室外密切关注,幼儿由于初入园,大多还没没找到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外驻足,难免会开始掉眼泪。此外,不同家长接送也会造成幼儿入园的不同情况,如天天较依赖妈妈,每天早上奶奶送时,他就会爽快地跟奶奶说再见,但只要是妈妈送了,就会大哭大闹。

三、干预策略

(一)利用环境缓冲小班幼儿的情绪

1、喜欢的动物形象

营造幼儿喜欢的环境,不仅要画面鲜艳、温馨,更要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教师在前期的家访中得知幼儿都非常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角色形象。于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布置了以“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主题的主题墙,幼儿来园后注意力立刻被墙面吸引,几个孩子甚至还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了几句。

2、熟悉的人物照片

教师可在环境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因素,如,教师在布置主题墙《树》时,将幼儿的照片贴在树上,豆豆边哭边到处看,结果看到了墙上的照片,突然他跑到前面去,指着自己的照片对我说:“老师,这个是我,我的照片怎么在这里啊?”然后,就在自己照片前安静地看起来。

3、愉悦的音乐氛围

小班幼儿的情绪特别容易受欢快音乐的感染,教师可在幼儿来园前准备一些欢快的儿童音乐来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如在教室里播放幼儿第一天试学时学习的音乐《小手、小脚》,音乐一响,几个孩子就开始跟着音乐做起动作来,几个哭闹的幼儿也边哭边看着那群动起来的孩子,最后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二)给幼儿情绪宣泄的多种渠道

1、合理释放

小班幼儿情绪化的特点使得他们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特点。如一些幼儿一直在说:我不哭了,我不哭了。但眼泪还是不断地留下来,针对这样的幼儿可让他们尽情地哭一会,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2、有效安抚

焦虑是幼儿入园的障碍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哭闹的幼儿进行安抚。

语言安抚:小班初入园幼儿哭闹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妈妈(爸爸、奶奶)。这时教师的回应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告诉幼儿妈妈(爸爸、奶奶)去上班了,他们会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来接他们回家,这种说法的效果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够长:二是告诉幼儿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这种情况可以安抚一部分幼儿,并使这一部分幼儿在一天中持续跟着她。

行为安抚:小班幼儿感知外界事物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教师也要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来安抚幼儿的不安情绪,如给幼儿一个拥抱、轻拍其后背等。

3、积极转移

幼儿在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的环节中,除了利用家长这个人力资源来过渡外,还可以在环境、物化资源上对幼儿的适应进行过渡,逐渐转移其负面情绪的注意力。

言语的转移:霆霆早上来园哭了起来,教师将其带到一边,霆霆边哭边指着自己的鞋子:“老师,你看!”――教师发现霆霆今天穿了一双新鞋子,于是立即夸奖霆霆的鞋子,并询问谁买的、在哪里买的、家里谁最好等问题,这下霆霆忙着想老师的问题就不哭了。作为幼儿教师不难发现,很多小班幼儿正在哭时会突然冒出一些话,如,“我也喜欢喜洋洋”、“我们家也有这样的玩具”等,因此,教师可在幼儿哭时细心观察,找到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聊天。

环境的转移:囡囡经常出入幼儿园,所以奶奶送来后表现得很勇敢,一直在桌子边玩玩具。但是丁丁进来后就一直坐在位子上哭,囡囡看着丁丁,不一会也哭了起来。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幼儿哭闹带着许多幼儿都哭了起来。这时,教师应带带哭闹的幼儿到睡房坐一会,或去外面走一走。事实证明,当幼儿到了安静的环境或离开教室后情绪很容易平静下来。

注意力的转移:丁丁看到奶奶走后就大哭起来,教师边哄边把他抱了起来,恰好到了评比栏边,教师问:咦,你的照片在哪里啊?丁丁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积极地投入到找照片的过程中去。

4、适当的冷处理

元元进班时哭的特别凶,教师怎么安慰都不行。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对,教师选择暂时离开一会,很快教师就发现元元在一边玩起了玩具,一点都不哭了;奕奕早上一来就开始哭着要妈妈,老师看着急忙将她抱了起来,并给予安慰,很快奕奕不哭了,但刚一放

手,奕奕又开始大哭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元元是因为教师的安慰反而更激发了他内心对妈妈的留恋;奕奕是为了能引起教师的关注,所以本能地选择了哭泣的方式来让教师给予安慰和爱的行为。入园初,教师都特别关注那些哭泣的幼儿,但是对待哭泣幼儿的方法不一。对待以上两种类型的幼儿都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但是要让他们明白教师是关注他们的,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暂时不能和他们一起玩。对待奕奕更要如此,一味地哄抱只会让他更加依赖,情绪难以平复。

5、走进幼儿的心里

细心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孩子们对故事《好饿的小蛇》都十分感兴趣,只有浩浩在位子上动来动去,教师温柔地提醒其坐好,不一会浩浩竟然哭了起来,教师问浩浩怎么了,但浩浩哭而未答。教师发现浩浩的两条腿紧紧地夹在一起,于是问他:你要小便吗?浩浩点点头,教师急忙带浩浩去小便。――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他们一般选择用行动代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教师只有细心观察才会发现他们的真正需要。

倾听幼儿发现问题的根源:午休前,奕奕又开始哭了,教师以为她又想妈妈了,于是把她抱了起来,并进行安慰,但并无效果。教师问奕奕怎么了,她边哭边说:老师,你陪我睡觉。――幼儿在家中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入园初还无法适应突然要一个人睡觉、吃饭的状况,所以幼儿在园哭闹现象高发于早上来园、午餐和午睡三个阶段。不是所有的幼儿的哭闹都是想妈妈所致,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办法。

(三)利用亲子课程培养初入园幼儿的归属感

小班幼儿入园的亲子课程是幼儿从家庭向幼儿园生活过渡的一种训练。首先,让家长将幼儿园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幼儿:此外,家长的参与可以让幼儿在心理上更容易进入幼儿园生活中来。故家长在时,教师就要建立幼儿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归属感。

1、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

在初期的亲子活动中,让幼儿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熟悉是幼儿入园必知的,让家长对一日课程进行熟悉便于他们在今后能更加明确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如,教师宣布吃饭时,幼儿要知道搬椅子坐在桌子边,并且知道坐在哪种标记的桌子边。小班幼儿对教室环境和行为的习惯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归属感,否则幼儿对于教师的口令会表现出茫然无措,甚至焦虑而哭泣。

2、了解各种标记的意义

小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中,因此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都依赖于对事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可在进出卫生间处贴上小脚丫,以便于幼儿知道从何处进出;喝水时,教师做好排队的标记,让幼儿根据标记自觉排队接水。

3、了解常规物品的摆放

幼儿在园生活需要毛巾、杯子、床等。教师可带着幼儿熟悉常规物品的摆放,以便于幼儿在需要时知道在哪里取放,在外部环境中营造出秩序感。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整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小班幼儿初入园,一定要注重“首因效应”的影响,将常规落实在幼儿入园第一天。

(四)取得家长的通力配合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小班幼儿入园初的顺利过渡与家长的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1、积极参与亲子课程

在幼儿入园前,幼儿园一般会进行一些亲子课程以让幼儿在熟悉的人际氛围中顺利过渡。因此教师在入园初的亲子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首先将亲子活动的方案提前告知给家长,让家长知道要怎么做;其次在一些常规习惯细节的处理上,要请家长配合教育。如教师在示范洗手的正确方法后,可请家长在带幼儿洗手时能够监督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

2、选择合适的接送人

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较依赖的亲人多为女性长辈,如妈妈、奶奶。而且女性特有的感性,也多让他们在送幼儿入园时的依依不舍而忍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这种现象无疑给幼儿的入园过渡带来了很大干扰,因此在送幼儿入园时可选择幼儿相对来说较不依赖的亲人,下午的接幼儿对象则可以任意安排。

3、逗留时间尽量缩短

很多时候,原本不哭的幼儿在看到外面亲人的观望后都开始掉眼泪。所以家长再送幼儿入园后要果断地幼儿说再见后即刻离开幼儿的视线。家园双方是一个相信信任的关系,因此幼儿入园后家长也应该对教师放心。

适应是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他们顺利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其次是教师技巧方法的巧妙使用;最后还需要家长的通力配合。因为,只有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真正目标。

上一篇:妈妈,我爱你! 下一篇:播报区域“宝贝2+1”系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