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7-21 08:12:09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选择。通过对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0-0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1]。综合国力的竞争终究要归结于人才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加深,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改革发展,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产学研结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1.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实现各种资源要素最佳配置组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出创新型科研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党的十七大明确把“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活动中的有机结合,是地方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是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渠道,是促进高校科技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对推动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及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产品升级换代,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应用型人才培养”。它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全面发展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不同,己不再是单纯以知识理论掌握的多少作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评判人才质量的标准也从“合格标准”转变成“合需标准”,即结合市场反馈来进行检验,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备与相关职业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是否适合市场的需要,用户是否满意,而不只是高校自身认定的“成绩合格”[2]。因此,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精神为灵魂、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

3.开展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1)产学研结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优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光靠学校课堂教育是很难实现的,还要依靠大量社会实践。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培养模式上,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转变,将生产与科研、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在教学内容上,它突破了中国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产学研结合对于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具优势。

(2)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目前,人才培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很多高校对地方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掌握不够充分,容易偏离企业需求而难以被企业接受,导致很多企业很难招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又很难就业[3]。其关键问题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没有坚持应用为先的原则,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畅,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3)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形式。学校应为学生努力创造各种形式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直接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进行锻炼,并获得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产学研结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切合实际的实验平台,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准确性。因此,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二、当前应用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进行社会调查科学预测,没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没有注重实用性,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往往出现什么职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许多高校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相同,专业特色不强。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步入社会后实践能力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即时性之间的供求存在矛盾。总而言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企业希望雇佣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导致学生毕业时就业困难。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等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学科实力和核心竟争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但往往偏重于学历提升,即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较少注重能力提高,不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双师型”教师仍较缺乏,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

3.实践性环节薄弱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升知识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目前很多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表现在理论课程偏多,而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相对不足,这一相当重要的环节在大多数高校重视不够。具有研究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更是得不到体现。主要原因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实训场所难以落实,造成大量缩减实践教学时间的现象。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这个薄弱环节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三、多维度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1.构建适应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坚持适应社会需要设立专业,根据行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建立由用人单位专家、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沟通产学渠道,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高等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突出专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根据工业和企业界不断变动的职业和岗位需求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灵活性专业,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所开课程一般应考虑到将来的工作实际,在实践环节应采用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的仿真教学环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诸要素,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构建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工程师,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最终决定于教师。高校要积极探讨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实践锻炼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一批来自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传、帮、带的形式向师生传授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使师生更便捷地掌握最新前沿专业动态,丰富教学内容,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

3.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在大型企业设立实训基地或设置企业培训中心,要着力构建包括系统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技能训练、校外实习等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并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项目和创新性的竞赛或研究。着力拓展校企之间、校所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结语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产学研结合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拓宽办学路子,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只有构建合理有序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浩贻.产学研合作的本质特征及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12):46-48.

[2]童晓晖.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30-32.

[3]葛继平.产学研结合深化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8,(1):82-84.

上一篇:基于项目驱动的电气专业实践创新培养探析 下一篇:高校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