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诗歌教学

时间:2022-07-21 07:51:57

浅谈对外汉语诗歌教学

摘 要: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歌又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教学应在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初级时就进行,诗歌的选取应遵循实用性、易懂性和思想健康性原则。本文对诗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对诗歌教学提供相关参考资料。

关键词:文化;对外汉语;诗歌教学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综合能力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学习汉语知识,试图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崛起,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所谓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固然重要,而对文化的教学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而且能让学习者加深对汉语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激情,使他们掌握更加纯正的汉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被中华儿女所传诵和喜爱着,“它代表着中国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审美观、善恶观等等,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哲学价值等,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雷蕾,2013),因此诗歌教学是文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诗经》以来,尤其是经过唐朝鼎盛时期的发展,诗歌已经作为一种文体深入人们心中,诗歌中的一些诗句也作为了我们现在口头的俗语,融入了日常生活,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等其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因此既然留学生来华学汉语,那么诗歌教学就成了无法回避的内容,学习中国诗歌,不仅有利于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来练习语音,而且能通过词汇上的对仗来学习正反义词;同时能使其充分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意境,对其理解中国式思维有一定的帮助,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之后与中国人的交际中处于更轻松的地位。

目前,不少对外汉语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料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必要材料(祝东,2013),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现实是:有些教材在中级阶段才开始诗歌教学,而有些在初级阶段就已经有了。还有就是选取的诗歌都不一样,教学顺序各不相同。

一、诗歌教学阶段

本文认为应该在初级阶段就开始进行诗歌教学,但是这一阶段的教学与中高级阶段的侧重点应该不一样。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求学习者需掌握的词汇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大纲》中规定的一级词和二级词2800左右,掌握率为90%以上。汉字为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字和乙级字1600个,掌握率为90%以上。如此可见,在初级阶段进行诗歌教学是可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生词。不过,这只是总体要求,各个阶段学生所掌握的汉字还是远远不足1600个的;同时,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在留学生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诗歌教学不应该占用太多时间,只需导入,充分利用诗歌的韵律感来纠正强化学生的语音,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诗中的故事,适当插入中国价值观。这一时期的诗歌因选取韵律感极强的简单的诗歌。

到中高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汉语水平已达到一定阶段,汉字和词汇的掌握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此时的诗歌教学要插入对各个词汇的讲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在自己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二、诗歌的选取原则

目前,大部分诗歌的选取,“主要依据编辑者的喜好与文学功底(张婷婷,2013)”,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科学的原则。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诗歌的选取属于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探讨内容选取的原则和方法,将使诗歌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课堂中学习的诗歌可以很好的在课后运用。因为诗歌中的内容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学习过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利于交际。这类诗歌一般要选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句和常用意象,以便学习者在学习之后能举一反三。因此像“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春眠不觉晓”(《春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等诗就很符合实用性原则;至于常用意象,主要有“明月”“柳树”“南浦”“长亭”“梧桐”“梅花”等等意象,学习包含这些意象的诗歌时,应主要讲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思绪与情感,因为即使在现代,这些意象的代表义在现代仍然存在。学习了这些,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更具有实用性,能更好地促进交际的实现。

(二)易懂性

易懂性是诗歌选取的基础原则,学生只有在懂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绪。诗歌的选取要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如果诗歌内容隐晦难懂,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假如在初级阶段就开始讲解七言律诗或古体诗,肯定会使学生打退堂鼓,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与动力。此时,因选取简单的诗歌,如李绅的《悯农》;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易懂性原则也很重要,虽然他们这一阶段所学的汉字和词汇量有所增加,但是汉语的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但此阶段的诗歌肯定应该比上一阶段的诗歌在难度上有所增加,这才能保证有学习的空间,但仍需保证易懂这一前提。

而谈到易懂性,就不可避免地又谈到意象。很多诗歌之所以隐晦难懂,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意象,甚至作为母语为汉语的我们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要做到易懂性,就需要区分哪些是常用意象,哪些是非常用意象;选取的诗歌就应剔除非常用意象,然后再根据学习的各个阶段,选取不同的诗歌进行教学。

(三)思想健康性

思想健康性是指所选取的诗歌内容应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点很好理解,思想消极的诗歌会给人们带来不良的消极后果,不利于学习的进行。然而这里我们需区别的是送别诗、思乡诗,受其体裁的限制,这些诗虽有时并不一定都是情感积极的,但是其思想绝对是健康的。中国诗歌中的送别、思乡诗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而其所表达的思想总不可避免的会与离别愁绪有关,故而情绪并不是很高昂,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思想健康。不符合诗歌选取的主要是一些表达低俗、恶趣味及宣扬愚昧愚忠等的诗歌。

三、诗歌教学策略

(一)背景知识导入

在诗歌讲解之前,首先应该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做些相应的导入,这样,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提供了诗歌的背景知识,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掌握。例如,在讲解李白的《赠汪伦》时,首先应讲明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与汪伦是好朋友,李白即将离开汪伦所在地,在他正准备上船时,听到了汪伦和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为其践行,因此有感而作《赠汪伦》。交代了故事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讲解要尽量用简单的语言,不能在诗歌讲解的一开始,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朗读法

朗读课文,尽量多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音的起伏。朗读就是要大声的读,边读边理解语义,疏通诗义。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一定能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朗读法还是对学习者的语音学习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多读,学习者可以通过语音的节奏与韵律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诗人的情绪,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走向;同时,可以增加对诗歌的记忆,教师也可以在这一阶段纠正学习者的发音,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翻译法

翻译法是在学习者朗读课文之后、进行课文讲解时所采取的常用方法。由于古代诗歌创作采用的是文言文,与现在通用的白话文有一定差异,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而言,这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因此,翻译就成了让学习者理解诗歌意思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在实际翻译法的演练过程中,可以先从整体上翻译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时应把重点放在古今异义的字上。虽然似乎这样的要求对留学生而言有些苛求,但是要习得纯正汉语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而且,由于所选取的诗歌都是实用典型的,因此掌握这些诗歌的字义对他们当时的水平而言并不是很困难。

(四)扩展法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来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情绪情感,并对这些意象进行扩展,讲解这类意象在学生能理解的诗歌中的表现,让学生掌握该类意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类似的诗句。如在讲解完《静夜思》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明月”的诗句,之后再在课上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首诗,而且还更好的理解了“明月”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表示,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还有利于增加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进而有利于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五)诵读法

所谓诵读法,就是在熟读普通话的基础上进行朗诵,诵读主要是表现诗歌的语言感情和气势。诗歌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大有帮助。诗歌特别讲究音韵,其中平仄交错、高低起伏、对称统一,非常有规律(吴诤,2009)。诵读对于领会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和诗歌的意境特别重要,还能很好的树立汉语语感。在全部课文讲解后,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可以很好的巩固课文,加强学生的语感,领会中华文化内涵。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学生反应情况、诗歌本身情况和学生汉语水平高低,适当增删某个环节、调整各个环节的顺序和决定讲解的深浅。教师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好。

四、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其职责是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就对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第一,教师首先应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自己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充分掌握了诗歌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进行诗歌讲解时能够深入浅出,用简洁的语言向留学生讲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诗歌教学属于文化教学的范围,教学内容包括价值观、善恶观、审美观等文化内部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讲解的时候注意中华文化与学生文化间的异同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其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注意一些中国人的习俗和禁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五、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而诗歌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闪亮的奇葩。诗歌教学对于留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善恶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诗歌教学也对教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一些参考,相信在今后的研究领域,这一问题一定会得到重视,诗歌的教学也会朝着越宽广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薇.儿童诗歌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3(12):114-115.

[2] 雷蕾.对外汉语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教法探究:硕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13.

[3] 孙荔.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古诗研究[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30-532.

[4] 吴铮.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1):144-147.

[5] 祝东.论诗词读诵吟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N].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46):149-152.

[6] 张婷婷.浅谈留学生本科阶段的古诗教学[J].华章,2013(24):172.

上一篇:浅谈电视片头制作艺术 下一篇:人文关怀助推工会工作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