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时间:2022-07-21 07:40:17

【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控制与调节,则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笔者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指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2.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控制与调节,则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增加含熵信息,提高思维密度。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就称为“含熵信息”。学生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无法经历“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含熵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三是要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

3.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识。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都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4.情境创设要注重一个“实”字。

4.1内容要“真实”。

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人为编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王丽同学去商场买旅游鞋,有两种款式她都比较喜欢。第一款标价是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是5双共565元,哪种款式更便宜?便宜多少元?”该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到商场里的鞋子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可见,这种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应。

4.2形式要“朴实”。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造成选择性偏差。比如,如果教师受制于多媒体课件,就会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往往会忘了学生的存在,顾及不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也就会失去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力争朴实无华。

4.3运用要“务实”。

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价值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一堂数学课创设了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该情境是没有内涵的,只是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或摆设。例如,有一位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有趣,一会儿以奥运话题导入新课,一会儿是天线宝宝来探究新知,一会儿又来了李咏叔叔主持“幸运52”巩固知识,这种追求表面形式而缺乏数学味的情境,只能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可见,教师在运用情境开展教学时,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上一篇:多管齐下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英语教师信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