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短命之相”的男友

时间:2022-07-21 07:33:16

马老师:您好!

一年前,我结识了现在的男友,我们感情很好。他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可以说是我理想中的伴侣。一年来,我们共同面对着人生的风风雨雨,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站在了我的身后,给我以最大的支持,让我沉浸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把他带到家里给爸爸妈妈认识,没想到这一见面,改变了一切。

男友在我家待了两天回去之后,爸爸对我说:“你要慎重考虑!”这让我心中一惊。爸爸是个医生,对风水很有研究,对相面算命也有些研究。他说我的男友在30到40岁的时候会有大难,也就是说男友是个短命之人。爸爸指出他脸上几处短命之相,比如,眉毛相交,耳朵上有缺口,特别是一颗牙齿凸出。接着爸爸列举了我的周围一些人,有牙齿凸出的不是自己死了,就是配偶死了。他说,这些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这是民间总结出来的经验。父母总劝我说:“用一两年的时间忘却这份感情,忘记他,你这么年轻,才22岁,以后找一个比他更好的。”最后妈妈又说:“断,还是不断,你自己决定,到时候你不要怪我们没有提醒你。”父母的话让我的心都凉了。我只知道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男友是有一颗牙齿凸出出来,那是因为小时候打篮球不小心撞的。爸爸说这是“克妻”之相。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我从没有觉得他丑,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说他不好,难道我真的看错人了吗?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把这心事告诉他。我该怎么说呢,我能怎么说呢?说他是短命之人,没有科学根据,弄不好他会恨我一辈子。

自从我有心事之后,失去了从前快乐的心情,变得顾虑重重,多疑刻薄。以前我们相处得很好,现在我们开始出现小的冷战和争吵。我感觉这样下去,好好的一段感情会被我亲手毁掉。男友好像也感觉到了什么不得劲,有时问我是不是想分手,我说不是。

面对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我该怎么办?面对自己深爱的男友,下不了狠心放弃这份感情。但一想到将来,我又心中不安,不敢把自己的一生的幸福交给他。爸爸妈妈对我很好,我想他们对我也是负责任的。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面对着抉择,我很彷徨。马老师,我相信您见多识广,您能告诉我该怎样决定吗?

求助的女孩 徐冉冉

徐冉冉朋友:你好!

马老师理解你面临十字路口的彷徨。

你为什么陷入如此的彷徨?无非因为你父亲对算命相面的所谓“研究”,认为你男友有“短命之相”。所以,我们不妨先来谈谈算命相面的话题。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结果竟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

可是你不曾想到,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像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也有一些脱离现实的空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稍稍思量不难明白,这样的评语不可能不“灵验”。因为,谁都想被人喜欢和赞赏却又难保时时如此幸运,谁都会有美好的理想却又难免空想,谁都有潜力却又难说充分发挥,谁都会有动摇的时候却难免总是犹豫……这种模棱两可的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接受,自然感觉灵验。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算命相面之类的活动所运用的“术语”就是这样模棱两可的套话,两头堵,这边堵不上那边堵,有非常大的弹性,怎么说怎么有理,自然适用于绝大多数人。这在算命相面一类活动中叫作“平均法则”。由于这个特点很像尼龙袜子适用于所有人的脚一样,所以有人形象地叫作“尼龙袜子法则”,当然运用起来是需要随机应变的。按照尼龙袜子法则,对一个人面相的评价也决非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可以怎么说怎么有理的模棱两可的一套话。比如关于牙齿凸出为短命之相的说法,如果哪位早逝确有此相,就算堵住了,如果有此相而长寿者,还有另外的说法来解释。况且自己短命与克妻,不就是模棱两可的尼龙袜子吗?问题是,人们往往在这模棱两可的一套话中抓住了某句话,断章取义。比如你父亲只抓住了牙齿凸出就会短命这一点,先断章取义,再以偏概全,最后就得出了短命的结论。不用论证就能看破这个结论的不可靠――早逝者都是牙齿凸出吗?反过来,长寿者中没有牙齿凸出的吗?

现在,重要的是你父母不接纳男友究竟出于什么心理?不错,父母几乎都是为了儿女好,这不用怀疑。但是,为什么你父亲对算命相面有所研究却违背了尼龙袜子法则而断章取义,一定要说你男友是短命之相呢?在潜意识里的动机是他们没有看中你的男友。在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规律。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有关他人信息输入的先后顺序有重要意义,最先接受的信息占优势,对人际知觉作用最大。这种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在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为什么人们相互认识的过程会出现首因效应?一是最先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原始印象构成了关于他人的记忆图式,人以这个记忆图式来整合、同化后来接受的信息。换言之,最初的印象往往影响着对某人后来一系列行为的解释;二是最先接受的信息受到主体更多的注意,在大脑中被更好地加工处理。“先入为主”最好地概括了这两点。什么因素最容易先入为主?当然是眼睛看到的外貌。由于你和男友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慢慢了解而日久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外貌的视觉作用退到了第二位。而你父母对你男友没有这样的了解过程,所以就凭视觉感受而对你男友没有好感,不能接纳。于是不知不觉地从相面的说法中断章取义,来表达了这种不接纳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为什么对你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这是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生活中往往难免接受他人的心理暗示。而独立性差的人,比如小孩、老人、妇女、体弱多病者、依赖型性格的人,最容易接受暗示。你的性格中有较重的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再加上你对父亲的盲目崇敬心理,于是父母的态度对你产生了心理暗示效应,于是让你陷入彷徨。心理咨询师不会替人做决定,马老师也不敢说见多识广,但我们的交流对你作出决定会有帮助,相信你会有自己的主见。

是的,婚恋大事自然该由自己做主。有句话说得好: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如果有真爱,为什么拒绝天堂?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作者系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咨询地址: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301800;咨询专线: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E-mail:。)

上一篇:癞蛤蟆男人――有钱我也不变坏(外一章) 下一篇:迷路的人(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