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时光当铺》的创作特点与多元文化内涵

时间:2022-07-21 07:03:55

解读《时光当铺》的创作特点与多元文化内涵

[摘 要] 加拿大华裔女学生曹禅倾情演绎的《时光当铺》用音乐剧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了在北美的中国移民故事。它以优美的旋律立体地诉说了华裔在海外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历程以及苦难奋斗史,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战争、恐怖、生命与人性等主题。本文将从其创作手法、含义解读和作品特色等方面探析这部作品对生命尊严的崭新诠释。

[关键词] 《时光当铺》;生命尊严;音乐剧

《时光当铺》是一部诞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的音乐剧,由文学系创作专业的华裔女学生曹禅倾情演绎,曾在全球公演并斩获殊荣。该剧演出团队由28位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组成,这些演员专业背景、国家背景、种族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却怀着对《时光当铺》的共同喜爱和追求。他们真诚的表演、认真的态度和充满激情的歌声表达出剧中人物的苦难与爱,使这部音乐剧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部音乐剧是继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惟一一部用音乐剧的形式进行拷问和反思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表达欲,令人荡气回肠。它以优美的旋律立体地诉说了华裔在海外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历程以及苦难奋斗史,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战争、恐怖、生命与人性等主题,诠释了生命的尊严。

一、创作手法

(一)超现实主义手法

《时光当铺》讲述了在北美的中国移民故事。在加拿大的一个华人家庭中,两个儿子在十年间相继离母亲而去。大儿子凯丧生于美国 “9・11” 恐怖事件,二儿子亚伯拉罕因思念大哥,加入了加拿大军队前去阿富汗为大哥复仇。在亚伯拉罕即将结束服役,执行最后一项军事任务时,挺身保护炮火下的阿富汗儿童而牺牲在反恐战场。曹禅将这一沉重的主题魔幻式地变成了一个娓娓道来的音乐剧故事。《时光当铺》的故事就镶嵌在炸弹要落下的那一个瞬间。时光被定格下来,亚伯拉罕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寂静的空间,一个像匹诺曹一样的玩具士兵拿着一本时光之书,告诉他时光已经停滞,他现在在“时光当铺”里。亚伯拉罕在这个专门借贷时间的地方借到了时间,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回顾生命中的点滴,发现每一个生命的珍贵。曹禅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虚设出这个可以倒转时光的时空――“时光当铺”,让母亲和儿子在这里相见,演绎生离死别的悲怆绝唱。岁月回转,光阴重现,人们被带回到历史的片断中间,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性,拷问灵魂,对人性、战争、爱、生命等主题进行反思,并重新定义恐怖和战争,找回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二)穿插叙述手法

音乐剧中的母亲和儿子亚伯拉罕支撑起这个音乐叙事的骨架。《时光当铺》的剧情在炸弹即将爆炸的瞬间铺排开来,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9・11”的恐怖袭击夺去了这个华裔家庭中哥哥的年轻生命,为复仇和摆脱掉哥哥在“9・11”中丧生的恐怖记忆,亚伯拉罕参军出现在阿富汗战场。在他执行回家前最后一次任务的时候,却面临着一次生死抉择。眼看着一对在美军轰炸中即将丧生的手足无措的阿富汗小兄弟,他将在此刻作出是否拯救他们于死亡边缘的决定,而代价则是自己的生命。亲历战争的恐怖,令稚嫩的亚伯拉罕几近崩溃。生死一念,被导演有意识放大到一个昼夜。最终亚伯拉罕在时光当铺中说服了母亲,不顾战友的劝阻,在炸弹落下来的那个瞬间,用自己的身躯覆盖在孩子们的身上,保全了他们的性命。自己却牺牲于盟军的友情之火,永远倒在了阿富汗那片土地上。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就在炸弹即将爆炸的一瞬间,时光被凝固拉长。亚伯拉罕回忆起了自己的中国家庭在美洲大地上种种的辛酸奋斗史――母亲苏梅移民加拿大后的苦难,唐人街的复兴,父母浪漫而艰难的爱情,儿时的玩具,对文化差异的记忆……族裔的历史、家庭的历史、父辈的历史在此交错重现。在这个被称作时光当铺的地方,战争、族裔、命运和亲情交汇在一起,种族歧视,文化隔阂,生存与死亡起伏跌宕。故事以现在进行时和过去的回忆穿插来叙述,从而使艺术手段与生活现实浑然一体,奠定了《时光当铺》的“戏剧基石”。

(三)象征手法

时光当铺是一个象征之地,是我们想象中人要离开世界之前的最后回望之地,弥留之际。它是一个特定时空的概念,在此我们能够赎回青春,赎回爱情,赎回光阴。借由时光当铺,观众能够寻找回来丧失已久的生命的庄严和美丽。

亚伯拉罕的母亲苏梅这一形象,出自作者对于华人身份的认同感。从她的名字“梅”和她所唱的《咏梅》歌曲中得以象征性的衬托。她人生的旅程,就是围绕着一支傲雪开放的梅花,在狭小的物质世界中,她却拥有开阔的心灵世界,那里有自由的孩子,不需要担当她所担当的屈辱和她所受到的苦难和歧视,不需要被社会和法律所抛弃。她的身上凝聚了老一代海外华人初来乍到的挣扎、屈辱、辛酸以及对改变自我命运的希望和憧憬。进入时光当铺,在儿子做出最后决定、牺牲生命拯救阿富汗小孩时,母亲苏梅站在了儿子义举的一边。她没有后悔过生活在北美这块土地,也没有失去过生活会好起来的希望。这让观众形象地感受到了“母亲”所代表的海外几代华人在西方社会的内心梦想和挣扎。母亲用中文唱出的一首咏梅的《摇篮曲》,展示了苦涩而真挚的爱情和生命的庄严,是苏梅苦难而坚强命运的写照;傲雪寒梅,铸就了一个民族灵魂的面貌。

二、含义解读:为了生命的尊严

《时光当铺》控诉了战争对人性的泯灭,展示了华裔移民艰苦的奋斗,揭示了人情人性的高尚,讴歌了生命的尊严。在时光当铺里,亚伯拉罕见到了母亲,苏梅强烈希望可以在儿子弥留之际说服他去拯救自己的生命,也可以说是拯救她的生命。 她劝亚伯拉罕放弃这史诗般的壮举,不允许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换敌人孩子的性命。可亚伯拉罕却在犹豫,见死不救,在恐怖中度过余生,这难道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么?时间已到,亚伯拉罕必须离开时光当铺回到现实做出他的选择。为弟弟扛起炸弹的阿富汗孩子令亚伯拉罕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哥哥。他要拯救他们免于战火的吞噬,他要选择将最后的时光留在这片土地。这场不同族裔间的战争,注定将成为他的成长仪式。面对美军疯狂轰炸阿富汗村庄的残酷时刻,亚伯拉罕心中最原始的纯真被唤醒。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上帝的孩子。他永远离开了,如同落日之后,整个世界一片黑暗。他的高尚和伟大是透过生命实际完成的,他的高贵在于他有机会存活,他选择牺牲,由此一个士兵的高贵人性被完整地体现出来。在一环紧扣一环的生死拷问中,整个音乐剧对战争残酷性的鞭笞随处可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生命尊严的敬重、对纯洁人性的抒写以及对高贵人格的展现。高贵、悲壮、美丽、自由是对人生苦难、平庸、委琐、卑贱的完全超越。它带领我们进入反思战争和人性的生命情境。战争是否会离我们远去,恐怖将要把人们引向何方,这沉重的叩问,也是这部音乐剧的生命力和创作的意义所在。

作者怀着悲天悯人之心发掘出亚伯拉罕的生命价值,融入了关于爱和生命尊严的反思,直抵观众的心灵深处,引发出情感共鸣。《时光当铺》的主题思想始终如一,那就是“拯救”和“赎回”。把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讲出来,回到历史去赎回尊严、自由、青春和爱情,希望年轻人被唤醒,对我们的世界做一些美好的努力。加深人类彼此的理解和关爱,倡导世界和平,平息社会动荡,消除种族歧视,维护生命尊严,保持人性的纯洁和坚强,应该是《时光当铺》所表达的终极含义。

就如同曹禅自己所说:“努力从伤痛阴影中走出来的不止是亚伯拉罕一个家庭,而是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为我们要赎回光阴,只有一条前行之路。仇恨、撕裂、误解是一直存在的原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促使人类去学习爱、宽恕、包容和缝合。《时光当铺》是一个士兵的牺牲之歌,是一曲献给无以计数的无名小卒的生命挽歌,也是对世界、对人类的权威震撼的提醒。”

三、作品特色:多元文化性和艺术原创性

《时光当铺》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它的文化多元性。这部音乐剧虽然是以“9・11”为背景,看似有一个西方式的故事缘起,却讲述了很多亚裔在美洲奋斗故事,特别是这个北美华裔家庭的命运变迁。它以东方文化为基调,用19首旋律优美、意蕴高远的英文歌曲,串起了全剧的情节和人物。曹禅将大量的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却让歌曲更加充满了时尚感与国际化风格。中国民俗音乐成分甚至山歌和侗族大歌的成分被揉入西方音乐剧主宰的器皿里面,与西方摇滚、蓝调、民谣等音乐形式相融合。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变化莫测的人物命运,钢琴、吉他和鼓的伴奏时而怒吼时而沉吟。这些音乐风格和乐器的巧妙搭配也达到了文化融合的目的,体现出和谐、包容、多元的文化姿态。此外,建筑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也融入进来,整个当铺里有几千只灯笼好像凭空而降。灯笼降下来,观众被带回到时光当铺的景象,而灯笼再次升起的时候就好像是孔明灯一样带着大家的期许,再次飘到了天上。

《时光当铺》的另一个主要特色就是艺术原创性。该剧是一部讲述爱、人性与反思的原创作品。从来没有一部音乐剧作品像《时光当铺》一样,集编剧、作词、作曲、导演、演奏、制作、指挥等于一人。说起音乐剧人们总是会想起《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这些经典作品,而《时光当铺》虽然成为轰动百老汇的音乐剧,却不是对经典做出的翻版诠释,而是来自于对民族和海外华人的承重的负担。全新的群体,全新的音乐,把亚裔群体作为中心,用超越种族与语言的美妙音乐使观众展开一场心灵之旅,第一次使以海外华人为主角的音乐剧在国际音乐剧的舞台上焕发光彩。它像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一样,借助于情节,去宣泄、倾诉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以及对人类的思考。此外,原创的歌词和对白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生命境界。如:亚伯拉罕与母亲合唱的《天知道》感人至深,把中国的口头禅“天知道”扩大为人生观的思考,用这一理念解释对人性、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回应了屈原《天问》的诗歌,即人与天之间的关系从何说起只有天知道,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天知道》打开了一系列的问题,歌词中河流往哪里流,河流在哪里汇集成大江只有天知道,人一生结束了去了哪里,也只有天知道。

“只是让我做一个印记/让我做那个印记” ――亚伯拉罕这位年轻的士兵迫切地希望和平,愿把自己的生命像印章一样印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没有人知晓他的牺牲,但是在宏大的史诗般的剧中的这个抉择,像我们人生每一天每个时刻都在选择着是清醒还是沉睡,是麻木还是觉醒。亚伯拉罕人生谢幕之际向我们唱道:“将复兴/如青麦/逆流而上/到日出的地方。”亚伯拉罕的舍命,如一粒麦种,落进泥土,必然会带出生命的一片葱茏。所有人都不会质疑他的宣告。生命美丽如斯,必然在永恒当中。

[参考文献]

[1] [美]蒂奇纳.艺术评论[M].万珂主,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2] 王功山.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清.音乐剧艺术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甘莹(1981― ),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城建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选择题的解法 下一篇:以新经济视角看“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