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钱事:大事件下的理财“江湖”

时间:2022-07-21 06:04:38

2004钱事:大事件下的理财“江湖”

理财时代明朗之最

――央行加息

港片中经常有人这样作媒:对方很不错的,不仅有钱而且有一个最大优点――没有负资产。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虽已过去多年,香港人最怕听到的一个词仍是“负资产”。这个词今年开始流行于内地,有房有车的“负产阶级”在急剧壮大,当“负翁”们意识到要进行个人财务规划时,央行加息这一大事件让他们彻底清醒:理财时代不由分说,说到就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统计显示,自1998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来,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急剧扩大,到今年6月已经超过17000亿元,比16年前扩大了20多倍。目前,北京、上海两地的居民整体家庭债务比例分别达到155%和122%,而美国2003年的水平也不过在115%。即使在青岛、杭州和深圳等中等城市,居民家庭债务比例也达到了90%左右。

但是,或许是因为负利率的幻觉,都市信用消费一族似乎更多的念及“信用”的好处,并没有感受到它的另一层涵义――负债,尤其是想对于基本无收益的储蓄来说,信用买房买车尚能算得上一种替资,但是,当他们遭遇实际利率的提升后,所谓的信用消费就不可逆转地向“负债消费”滑去。

2004年10月29日,中国央行宣布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1.98%提高到2.25%;与此同时,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31%提高到5.58%。仅仅是0.27个百分比的提高,却令很多人从信用消费的光辉岁月走进承受压力的“负债消费时代”。

据专家预测,本次加息还仅仅是一个周期的开始。对未来利率水平不断走高的预期已经使得提前还贷的人再不断增多,但所谓提前还贷也不过是意味着提前承受未来的压力。对很多人来说,理财意识尚在朦胧阶段,一个充满压力的负债消费时代就提前到来。2004年很难忘,因为就在这一年我们要开始认真为钱着想,计划自己一生的钱财。

理财市场利好之最

――政府对投资人负责

2004年9月13日,很多证券市场的劳心者是枕着“国九条”幸福入眠的。那天,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指出,要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14日,股指收复3000点 沪指大涨3.18%。

在此之前,市场的一致呼声是政府出台各种利好政策救市。事实上,2004年中国的确发生了很多似曾相识的政策利好,如IPO机构询价制度,但是市场仅有半天行情;又如保险资金入市,第二天上证指数就重挫27点,直跌1260点……而且,类似的利好还在不断出台:股票质押贷款拓宽券商融资渠道、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基金法》的出台、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鸣锣交易,等等。但市场依然疲弱不堪。

那么,最大的救市利好是什么?听完总理和国九条后安然入睡的市场人士认为:最大的利好是让大家恢复对管理层的信任,即让投资者相信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管理层,而总理的讲话实质内容只有一个,“国九点”不能变成“国一点”,中国中央政府应该是个负责任的政府。

随后,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证监会有转变立场的迹象,即从原本袒护融资者的立场,转向实实在在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而后才能保值投资人的财富。那些仍愿意或者不得不将自己的财富放在股市这个篮子里的人们,终于能够接近财富最大化的那一天。

理财产品卖座之最

――外汇理财

外汇理财,起初以为是金融机构递给投资者的馅饼;现在看来,竟然是银行家们的2004年饕餮大宴。

由于国内外利差和汇差,以及外汇理财产品创新方面较为宽松的环境,2004年,已有10家内资银行和8家外资银行加入外汇理财产品大战,外汇理财产品成批成系列,花样不断翻新,销售战已达到白热化状态――甚至还有人将人民币兑换成了外币以购进外汇理财产品,以期获得银行描述的高于定存的固定收益或者看起来很美的预测收益。

市场上的各类外汇理财产品,币种除美元外还增加了港币、欧元,起存门槛从最初的10000美元、1000美元降到了如今的100美元,而期限则由3个月到5年不等,至于收益,主要分为固定收益型和与利率或汇率区间挂钩的浮动收益型两种,其年收益率少则2%,多则号称累积收益达10%,"是美元同期存款收益的3到4倍"。

据粗略统计,由于外汇理财的收益率远高于外汇存款,无论是哪一家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品种,每期新品推出都是提前、超额完成销售任务。据粗略统计,有的银行至今已发售外汇理财产品已多达10期,销售额累计也已超50亿美元。相比较其它的理财产品的业绩,如2003年的首席卖座――基金,外汇理财产品占据2004年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之位是毋庸置疑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外汇理财领域进行规范的宽限期已延长到2004年12月31日,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比拼时间又延长了不少。

但“卖座”之后,银行家们也难逃中国零售业的通病――糟糕的售后服务。某银行用三年的收益率吸引了投资者,却在三个月后提前中止理财产品,“三个月后,产品说停就停。虽然在签订合同前,银行已经规定了自己具有提前终止权,但银行是否更应该提高一下资金的运作水平呢?"

的确,在“愿者上钩”的商业逻辑下,最卖座的电影也并不代表最高的审美情趣;同理可证,2004最卖座之外汇理财。

理财人悲情之最

――无声的股市

炒股,作为中国人最早的主动理财活动之一,回顾2004年的时候是不可以回避的。但,真的无需多言。

2004年5月,股票理财遭遇滑铁卢――股票市场由“黑色星期一”演化成“黑色一星期”,严重挫伤人气,系统风险凸现。自2003年以来,股市除了受到非典因素的影响外,还没有出现过如此大的跌幅。

9月9日,沪市跌破1300点,宣告5年来的市场大底失守,至此,超过70%的投资者表示有钱也不准备买股票。

有调查显示,现在仍然坚持到营业部关心股市、随时准备买卖股票的投资者已经不多,而且这些人手中的股票绝大多数是被套住的,而且其中的大部分还套得非常深,股指不涨几百点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早就没有了止损操作的意愿。股市破不破1300点,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这样的心态下,在其它理财市场逐渐风生水起的时候,股市却一路的边缘化下去……

理财人伤情之最

――撤退的保险

原本最应该给人安全感的保险,在2004年却开始让人们感到十分的不安。

继2003年末,保险因为不堪重负退出车贷险以来,余波未了,2004年孤身奋战的银行也有抽身而退的趋势。车贷险从推出到最终销声匿迹,银行赚了不少钱,而风险呢,全部转移到保险公司。现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与此同时,仿佛是车贷险的姐妹篇,2004年,一向被认为“暴利”的房贷险,因受加息预期的影响,面临着业主提前还贷的“退保”大潮,走到了亏损的边缘,广州、杭州、上海等地的保险公司正在缩小房贷险市场,有的甚至准备退出这个市场。

买房和买车都是当前个人家庭理财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车贷险和房贷险曾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个人信用中介作用,已经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消费者已经因此而改变了传统的攒钱买房买车的习惯。

2004年10月11日,太平洋产险在杭州率先推出可选择分期付款方式的房贷险。消费者可以像缴纳车贷险一样,按保险年度每年缴纳一次房贷保费。有专家认为,分期付款可能会是未来解决房贷险困境的途径。

10月22日,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汽车金融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正式宣布其已经在华开始了汽车贷款业务。一家银行信贷部的老总称“这个市场最终会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有技术、懂市场,这使得他们开展起业务来更专业,更容易掌控风险。”

替代品的出现或许可以延续人们的车房梦,但是社会信用本该是一个联动的体系,2005年是否还会上演类似因合作机制缺乏而导致的“撤退”呢?

理财人麻烦之最

――遭遇泡沫

信息不对称是个人理财者面临风险之源:看不见投资机会留下的还只是遗憾,错将泡沫看作繁荣,麻烦就大了。

2004年,都市年轻理财人或深或浅的身陷两种“泡沫”之中:“房地产泡沫"和“保险泡沫”。

10月,中国建设银行、建行北京分行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办事处花费百万元在报纸上联合刊登22个版的“债权转让暨催收公告”,向四五千名借款人催收5342笔、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可疑类贷款,像这样大规模的公告在业界还是第一次。

与此同时,建行、工行等下属支行还纷纷将贷款购房不还的借款人及作为担保人的开发商诉至法院。法院人士称,该类案件还有陆续增长的势头。

现在,越来越多的按揭买房的城市居民对于财富忽然有了别样的感觉:这一两年内,飙升的房价让他们成了"百万富翁"。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房价平均涨幅超过20%,部分地区上涨了60%。理论上,如果首付20万元购买一套总价为100万元的住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涨的房价就会带来20万元以上的收益。

因此,上海出现房产理财的热潮,一个人买三四套房子新房旧房或住或租,做着炒楼梦的大有人在。但事实上,如果房市看涨,将手中的房子脱手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才能买到新房;如果房市看跌,最终谁来接盘?因此,大多数普通房产理财者并没有因为房市上涨成为真正的富翁,相反却成了欠钱的"负翁"――收入不菲,积蓄却不多,买了房子,却欠着巨额的债务,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都市里的"负翁"。

另一类人,则正沉醉在保险分红的可能“泡沫”中。2004年,带有投资收益的分红险种再次被大力推荐。截至9月末,9家保险公司投资连结保险的29个投资账户中的投资单位价格全部走出了上扬行情。

但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保险市场存在很大的泡沫,其中,分红险将是继投连险之后影响中国保险业的“祸水”。西方国家是在保障型保险产品基本饱和的市场环境下转向理财型产品的,但稚嫩的中国保险业却跨越性地选择了大面积开展类似的理财型保险业务。当年投连险曾经历的席卷全国的退保风潮,如果防范不当,分红险的类似隐患可能会更甚。一些保户交纳了巨额的保费,一旦发生保险事故,所获得的保险赔偿少得可怜。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保险的意义,从而在消费者之间产生了对保险本身的质疑态度。

2004年中国保监会新批的18家中资保险公司中无一家是偏重保障的保险公司。“投资者仍然在避重就轻。”

尽管保监会从统计口径的角度否认了保险泡沫,但是2004年8月同样来自保监会的消息表明:国内三家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此外,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几家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投资出现巨亏。

理财人勇气之最

――抗争霸王条款

2004年挑战金融业霸王条款,始于年初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银行卡收费一事。

农行上海分行各网点张贴公告,从2月15日24时开始,农行的借记卡开卡、挂失都将不再免费,而要分别交5元工本费和10元手续费,同时每年还要交10元的年费。从3月18日起,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的各大营业厅及储蓄网点也纷纷挂起收费公告,农行将对金穗储蓄卡(医保卡除外)全面收取10元的年费。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也宣布,从3月1日起每张牡丹灵通卡每年将收取10元的年费,交行、建行、中行也相继表示,将对银行卡的相关业务收费。

随即,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此举涉嫌侵犯现有持卡人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王前虎主任还表示,在农行决定收费的7月1日前,中消协将召开全国性记者招待会,力陈银行的违规之处。

4月,中消协公开征集不平等格式条款, 共收到来自全国16个省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点评线索353个。其中涉及金融方面的条款62个。在此基础上,中消协2004年度公开点评金融领域六大不平等格式条款,包括:电话挂失不担责、不可抗力随意用、章程规定单方改、银行强定保险人等。中消协并鼓励消费者对相关银行进行。如果银行方面仍没有改进措施,中消协将会点“银行”的名。

起初,银行方面没有任何反应。

9月6日,浙商银行在新闻会上宣布,该行将按自行修订的个人住房贷款格式合同与客户签约。根据新合同,借款人(客户)将有自选保险公司,对抵押房屋投保等权利。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也对其合同条款进行了修改,其中八份消贷合同通过省工商局备案审查。

至此,金融业霸王条款坚冰开始缓慢消除。但是,尽管如此,在随后的金融类消费者状告霸王条款的诉讼中,消费者胜诉的案例颇为少见。毕竟,法院判决的依据是有没有法律依据以及有没有充分的证据,而不是中消协的认定。因此,改变霸王条款,改善理财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上一篇:外汇理财产品的“积木”选择 下一篇:期货制胜的“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