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到课程群建设中的环境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7-21 11:26:37

融合到课程群建设中的环境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新模式,深入理解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对确保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何着手课程群建设下的具体课程改革,使其真正融合到课程群中,也是当下课程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下环境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化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群建设;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03-02

为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课程群建设现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新亮点。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课程群如何融合和如何分解,它是对课程的再设计。

我校的“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是将《仪器分析》、《环境化学》和《环境监测》三门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配置,目的是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在深入理解课程群内涵的前提下,遵循课程群建设的关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针对课程群中具体课程的建设问题,笔者以“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下环境化学为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课程群建设的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课程群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课程融合与分解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融合能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显示办学特色的新内容。课程群的融合把一个课程作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的大课程进行研究,而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群目标,要对大课程进行分解,在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的基础上,将大课程分解为子课程,构成新的课程群[1,2]。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工程,也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工程[1],它可有效克服课程建设中过于强调某一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对与其相关课程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研究,造成课程间内容重复过多、课程内容过时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脱节等弊端,因而是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举措。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合并相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尽可能少的授课时间实现知识授受的最大化,实现1+1+1>3,从而形成课程群[3]。

二、课程群建设下的环境化学课程

(一)有机地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必须立足整个课程群体,对课程群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更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是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为此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角度出发,遵循关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制定了合理的教学大纲,具体从理论讲授内容、实验内容2个层次上统一协调构建环境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1.理论课程的整合与优化。(1)根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情况,更新知识内容。通过多种手段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要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吸收新案例。①与时俱进地纳入新知识,比如课程上可新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前后对照表,并把新的法律内容引入到课堂的具体知识点上,做到真正意义上地学以致用。②与时俱进地引入典型案例。除了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应更好地结合近几年身边的环境问题实例,这样不但可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及作为一名环保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又可很自然地把大家带入到问题讨论中,接下来的机理分析就可一改往日的枯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统筹兼顾,优化知识点,避免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或脱节。课程群内主讲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避免内容重复或脱节。如环境体系中物质形态测定新方法介绍,河流底泥中磷、氮的迁移转化中涉及到氮、磷的形态,可在环境监测课程中讲一些最新的检测方法或仪器,或用动态的监测来反应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这种有机的结合,避免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或脱节,又可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2.课程实验内容在课程群内的整合与总体优化。课程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一方面课程群把诸多同学科的课程集中到了一起,给实验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在统一建设中也可以统一协调组织,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成为可能。因此,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大力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应是实验教学改革着重考虑的问题[4]。(1)首先注重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环境监测课程群中,特别是环境化学实验是建立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类仪器分析课程基础之上,又是环境监测试验的延伸及应用,我们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所以我们构建课程群的宗旨是: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地掌握环境类专业应有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2)实验内容设计思想:涵盖“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实验内容分三个层次,做到综合性实验是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同时一个实验尽可能多种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有多种仪器测定的比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现阶段大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此,在环境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1.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应用实践、科研有机结合。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行不断线培养。充分利用我院导师制的培养优势,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内、课外的专业学习中。

2.采用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问题讨论式以及反馈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难易要适中,且具启发性。

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后信息反馈,比如建立环境化学师生交流QQ群等交流方式。此外,还应加强实验的总结和点评环节,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总结和点评主要包括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实验报告的总结。

(三)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恰当与否,主要看考核效果是否真正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是否全面考核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

1.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考核形式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项目实训、作业、课堂实训、作品、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课程综合成绩的评定方式拟改革为:①出勤情况占10%;②课堂提问及讨论占10%;③课外补充查阅文献(2次)、重点章节阶段性测验(3次)占15%;④教材作业完成情况、学习笔记占10%;⑤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建议和意见占5%;⑥期末考试成绩占50%。

2.设计考核内容,建立试题库。考核形式是由考核内容决定,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小组答辩、课程论文、文献综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1)设计课堂讨论、实例分析:综合应用环境化学知识分析目前环境领域焦点问题。(2)部分环境前言问题以查资料方式,组织小组汇报答辩;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特别是对教材上没有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介绍,如环境体系中物质形态测定新方法介绍、污染物的结构活性相关研究技术进展等。(3)实验增加操作技能考核环节: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以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将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台面整洁等作为评分标准的内容。(4)建立试题库,考核内容综合化、多元化:①增加开放性题型;②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③重视学生课外参考资料学习的考查。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团队化

一直以来,院系或跨院系之间没有一个用于课程建设的基础平台,使学科归属相同或相近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不能进行正式交流和沟通,甚至相同院系的教师之间在相同课程的教学上往往各自为政,有逻辑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出现较多重复[4]。

教师轮岗实践、上课,培养课程群内学术自由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及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固定的交流制度。在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方面,既要留足教师的个人空间,又要加强统一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特色鲜明、成绩突出[4],同时主讲教师要参加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三、结语

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的任务,结合环境化学的课程特点,尝试对课程群建设模式下环境化学课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缩短了课程理论课时数的前提下,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探索环境问题背后化学机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4-115.

[2]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3]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_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2007,(2):63-65.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3):25-27.

上一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析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动态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