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律动融合到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全过程

时间:2022-09-23 08:25:46

如何将律动融合到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全过程

摘 要: 在音乐活动中,要感受音乐的节奏,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是离不开律动的,这时孩子的感受对认识表达音乐起着重要作用。律动教学中,从歌唱表演到音乐游戏、集体舞,既有自娱性的趣味,又有游戏性的组合,还有交流性的舞段,为孩子们兴趣的满足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丰富内容。

关键词: 律动 节奏感 想象力 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借助恰如其分的律动表演来实现音乐的教育目标,犹如鲜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律动表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静交替、情知互促,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快地达到审美、健身、掌握技巧的目的。

我们要明确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增强节奏感;四是促进动作协调;五是获得愉快的情绪。律动不仅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贯穿始终,同样,律动是活跃初中音乐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律动符合初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情感日趋稳定,个性逐步形成。在音乐方面,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比小学阶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注意力已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上。但是,初中学生因为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不连贯,心理上产生很大变化,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踊跃,变得怕羞起来,唱歌、表演觉得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显得较沉闷。无论他们怎样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多成熟,都掩盖不了他们好动的天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范围,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积极热烈、健康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律动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律动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二、在律动舞蹈中学习音乐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适当应用,让学生在舞蹈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感受舞蹈。针对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律动舞蹈动作,以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对低年级学生,应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既形象又生动的动作,并通过音乐游戏的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而对高年级学生,就应选择一些较富创造性的能够糅合舞蹈动作的律动素材。对于小学生而言,歌唱和舞蹈的联系非常密切,关键是如何将音乐与律动、音乐与舞蹈结合得更为有机合理、有效完美。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学生掌握了节奏,学会了音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舞蹈语汇,培养了舞蹈的基本感觉,对艺术的多样性发掘、艺术素质的全面性培养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在律动中获取节奏感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教唱《闪闪的红星》时,通过队列行进使学生认识行进的节奏,进而感受进行曲的特点;教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让学生通过划船或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使学生感受摇摆的节奏,进而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通过教唱《插秧歌》,让学生模仿插秧的动作,启发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这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的音乐感觉。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享有一个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活动,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通过各种动作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种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与参与的快乐,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积极参与音乐创作中。

五、在轻松的律动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即音乐表现手法,以特殊的方式、极富情感的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速度、力度、拍子、节奏等是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果用解释的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应该让他们在听、动、比较中理解音乐语言。

在学唱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音乐语言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如《走呀走》,学习在轻松蹦走中领悟部分音乐语言:慢速、中弱来表现老爷爷拄着拐杖走来了;用中速、中强时,叔叔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场了;而转换成快速、强时,充满朝气的小朋友蹦跳着朝前走。在表演三者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觉,领会音乐语言。

六、律动的具体运用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律动,对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很大作用,在课堂上,要想很好地利用律动,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究一定的方法。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求知欲更强烈,对音乐的理解日益加深,但有时没有小学生好调动。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创作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的环境中逐渐放开自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编排动作时,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会让他们更积极、更集中,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鼓励那些具有表现力、创造力同学的同时,也真诚地对待那些较为一般的同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教师要示范基本动作。比如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这是一首新疆乌孜别克族民歌,教师首先要把新疆舞的基本动作教给学生。比如托帽、垫步、翻手腕等,给学生的创编提供创作的依据,学生可根据这些基本动作为歌曲编排简单律动,在长期学习中,了解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教师示范时,动作要简单,不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有待实践和探讨,但它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音乐课上所采用的律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和采用。

上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对培养农村中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