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传播中的民粹主义现象

时间:2022-07-21 10:25:46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民粹主义现象

【摘 要】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媒体中盛行,这与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有关,更有其社会根源——社会平民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刻板印象和对抗心理。本文以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这对相对的符号在现今社会的解读,和媒体言论的极端平民化倾向,从中发现民粹主义倾向。

【关键词】民粹主义 平民阶层 精英阶层

一、民粹主义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由于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民粹主义总被历史的洪流所冲刷,但也不妨碍我们从现实的案例中找回其原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和平权运动中,极端化的平民主义思潮盛极一时,并且对当时的社会政权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这两次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民粹主义思潮的现形。

传媒学界和业界在尝试着揭示媒介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但什么是民粹主义,我们仍对它的概念很模糊,这是由于当时社会运动或社会事件具体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学术见解对民粹主义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民粹主义又称为平民主义,它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和政治策略。民粹主义的思想是极端化的平民主义,他们反对社会精英,否认英雄对历史的作用。为何民粹主义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诉求点,并且时刻宣称所有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革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民粹主义者认为,社会分为两个层级,即平民阶层和精英阶层,精英阶层在社会的上层,压迫剥削处于下层的平民阶层,所以民粹主义者是反对社会不公的主流。

在学术界有相关学者对民粹主义的历史做出了比较清晰的划分。第一代民粹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美国南部农民对政府激进行为的反对,这是民粹主义理论的雏形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的民粹主义思潮被认为是第二代民粹主义,也称为民粹主义的复兴。而到了这一时期,民粹主义具有了描述某些政党和领导人思想体系的特征。虽然庇隆在阿根廷民族解放运动中一再强调为了底层平民的利益,引领平民阶层夺取政权,然而在革命胜利后,他却变成了国家的独裁者。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粹主义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于是学界称其为第三代民粹主义。这一时期的民粹主义被许多极右翼政党所提倡并用来反对在政府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体制和某些重要议题,体现出了明确的对制度化的政治的民粹主义主张。

在美国的民权和平权运动时期,社会政治家倡导的是平民的利益还是潜在的政治私利,但可以看到的是,他们都以平民阶层为先锋,或至少会打着“人民”的旗号行事。综合其本质,美国民权和平权运动时期的民粹主义则是突出了以往民粹主义的隐蔽性。虽然美国民权和平权运动只是民粹主义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时期,但是,纵观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民粹主义并不具有一个核心的、紧密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跨时空逐渐演变的过程。而学界对此种现象褒贬不一,而基于一种贬义的思考,要让人们在对此思潮认识时保持警惕的态度。我们要对民粹主义的多变性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去研讨其本质,这就不失片面性和发展性。并且我们只有把这种概念置于事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去分析它的特征才不失为一种可靠的途径。

二、从网络事件报道中解读民粹主义

以“杭州飙车案”为例,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因为网民们对肇事者身份的猜测在广大网民中传播,这一事件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网民的声讨洪流一波比一波强烈,这同时也给当地的政府以无形的压力。首先,洪流的起始波是网民“爆料”关于肇事者的身份。“富家子弟”、母亲是“政协委员”这些符号像一支锋利的针刺激了民众的中枢神经;接着,肇事者身份的标签被贴上后,让他的伴身符号再去刺激网民早已绷紧的神经,因而“F1赛道”、“跑车”这些符号无疑对当时的氛围加了一把燃料,燃烧了整个事件的虚实,同时也燃烧了网民们狂欢的热情。在双方接受判决后的第二天,网上曝出“服刑的胡斌实为替身”的传闻,顿时本已平息的事件又一次被网民炒得沸沸扬扬,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对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引起了质疑。虽然在事件调查中,当地交警部门公开就肇事者身份的传言辟谣,但起初仓促的通报和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使网民对当地司法部门失去了信任,在群体感染机制的影响下,网民用自己的激言怒斥当地的司法部门,他们满怀激情地行使着所谓的“正义”和“公道”。

上述事件中,网民的态度始终要为死者讨回公道,并且使当地的司法部门经受了经久不息的质疑和批判。然而,仔细回顾整个事件之后,就会在理性中找到一点灵感。之所以网民引发的舆论攻击波那么强大,是因为死者“平民”的身份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而同时“富二代”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在此事件中被民众解读成了对立的阶层。这也暗合了中国当下社会平民“仇官”、“仇富”的传统抵触心理。

基于传统思想“为富不仁”和权力阶层对平民阶层压迫的经验,尤其司法案件中的公平、公正性的无法保障,“反精英阶层”的思想已深深扎下了根。因为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网民多数出于平民草根阶层,他们的生活经历较为负复杂,对社会精英阶层的生活停留在想象层面。因而在这样的价值观下,以自身的社会环境为基础,他们解读上述符号时,表现出对精英阶层的抵抗心理,如果把双方的角色换去,受害者变为“某房地产商”,网上的舆论就不会这么激烈,那只不过是一桩普通的刑事交通案。但因为双方角色是“富二代”和“普通大学生”。这是一对相抵抗的角色。在民粹主义中,以平民为最合法的行为阶层,如果受害方为平民阶层,而施害方为精英阶层,那就会立刻招致网民对精英阶层的狂轰乱炸。这里不论谁对谁错,总之,是精英阶层就应该被“炮轰”,所以民粹主义实质上是平民主义,他甚至因此被称之为底层主义。他们本能的对社会的精英阶层充满敌意,以伸张“沉默的大多数”的利益和意见为己任,对抗精英和政客。

这些民粹主义的特征在“杭州飙车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飙车者身份被曝为“富二代”后,网民的言论就开始了攻击,并开始“人肉搜索”将肇事者的所有资料公布于网上,并对其本人和家属展开激烈的批判。“富二代”这个符号作为社会既有财富继承者的代表一开始就引起网民的关注。而在事件高潮阶段,肇事者母亲是政协委员的说法更迎合了网民悲愤而失去理性的心理。暂且不论此二者的身份是否属实,此时他们的身份符号已掩盖了事实真相的承载量。因而网络舆论一直呈上升的螺旋形状,反精英阶层的讨伐声已达到鼎沸的阶段。然而,这出“批判剧”似乎谢幕得有点早,还没有让网民过足瘾。在事件后期网络上又爆料“服刑的胡斌实为替身”,而在“批判剧”上部中未清醒过来的网民,又开始了续写下部的任务。基于以往司法不公的经验,加上此时网上的谣言,正好印证了平民阶层与精英阶层对抗时的悲惨下场。经过一段循序渐进过程的培养,网民的态度始终如一,而且更加坚定,誓言要为死者讨回公道,严厉惩罚“真凶”。在此事件中网民对指责对象身份及其周围的人际关系的批判都体现了民粹主义的特征。

正如在“杭州飙车案”中,精英阶层被定义为道德沦丧的阶层,这种价值的判断更是印证了民粹主义的极端平民化倾向。民粹主义的词典中,所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词汇均源自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品德高尚的代表。民粹主义者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美德只存在于普通人身上,他们是占绝对优势的大多数,美德也存在于集体的传统中。”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才应该拥有权威,但是对“人民”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民粹主义者很少强调哪些是“人民”,而在强调哪些“不是人民”。

参考文献

①俞可平,《现代进程中的民粹主义》[M].《战略与管理》,1997(1)

②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社,2007

③一冰,《“杭州飙车案”报道看网络条件下的舆论监督》[J].《中国记者》,2009(6)

④唐小兵,《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J].《南风窗》,2008(3)

⑤谢静,《民粹主义——中国新闻场域的一种话语策略》[J].《国际新闻界》,2008(3)

⑥王君玲、石义彬,《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分析——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为例》[M].《国际新闻界》,2009(4)

⑦陈龙,《Web2.0时代“草根媒介”的民粹主义倾向》[M].《国际新闻界》,2009(8)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仙游记者站)

责编:刘冰石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评论的发展之道 下一篇:中国政府的企业补贴如何改变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