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时间:2022-07-21 08:08:16

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次共选择70例(72髋)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不同入路方式分组,包括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入路等,回顾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比较,各组术后2w、术后4w、术后8w、术后24w均有明显改善(P

关键词: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

本次共选择相关研究对象70例(72髋),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包括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入路等,比较术后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回顾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70例(72髋),男38例,女32例,年龄60~76岁,平均(41.8±2.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坏死7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均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12例,后外侧入路组15例,外侧入路组10例,后侧入路组18例,小切口入路组15例。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协助并指导患者在术前1周行上肢肌力练习、股四头肌肌力练习、髋关节外展肌力练习等功能锻炼。分别经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小切口入路进行,术后第1d,在有效镇痛下,行股二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训练,引流管在术后第2d拔除,行髋关节CPM功能锻炼,髋关节最初起妈活动范围为30~45°,后日增加5~10°,术后第3d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但髋关节屈曲需防止>90°,臀大肌术后第4d可行肌收缩运动。非生物固定者,术后1w可不负重扶双拐行走,臀中肌功能锻炼在术后2w开展。生物固定者在术后3w扶双拐不负重下地行走,非生物固定者可下离活动,部分负生。生物固定者在术后6w部分负重活动或扶双拐下地。

1.3效果评定 记录24w后各种改善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显效:Harris评分改善程度>75%;有效:Harris评分呈51%~75%改善;改善:Harris评分呈30%~50%改善;无效:Harris评分改善在30%以下。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 P

2结果

2.1 Harris评分 与术前比较,各组术后2w、术后4w、术后8w、术后24w均有明显改善(P

2.2临床效果比较 前外侧入路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外侧入路组93.8%(30/32),后外侧入路组96.7%(29/30),后侧入路组100%(37/37),小切口入路组100%(28/28)。后侧入路组和小切口入路组效果更为理想。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发展成熟,但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骨关节软组织平衡对髋关节骨性稳定性有保障作用,是术后功能恢复的关键[1]。髋关节通过动力稳定结构和静力稳定结构发挥稳定效果,关节内外韧带和关节囊结构使静力稳定性增加,髋关节周围抗张力强度和肌肉张力为动力稳定结构。关节囊韧带对关节面的正常运动有引导作用,可限制过度运动及非生理位移。髂股韧带对髋关节前方稳定有较强稳持效果,坐股韧带髋关节后方稳定维持,耻股韧带限制髋关节过度外旋、外展,故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术后功能康复意义重大。

前外侧入路为常用方法,但需股骨大转子截骨或离断股直肌,故需较长愈合时间,一旦愈合不佳,对髋关节外展负重产生影响,现已少用。直接外侧入路易引起跛行和外展肌力薄弱;后侧入路虽不需截骨,且不损伤外展肌功能,但有较高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后侧入路对髋关节结构造成的影响较小,仅需对部分外旋肌离断,但坐骨神经有损伤风险存在。小切口指切口

综上,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后侧入路和小切口入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为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饶志涛,王树青,王家骐,等.改良后外侧微创入路结合组配式股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4):343-347.

上一篇: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于头面部烧伤整形中的价... 下一篇:给中职生上好厉行勤俭节约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