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口,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时间:2022-10-13 11:13:02

学生动口,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可是,我们语文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课堂上学生很少“动口”,不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学生们都默不作声,或者就是回答问题时说话磕磕绊绊、语言不连贯……总之,语文课堂气氛和效果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好。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学生课堂上不开口,这对我们语文的教学形成了很大的阻碍。我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总结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动口能力的几点体会。要实现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勤动口”,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敢于动口”、“乐于动口”、“会动口”。

一、让学生敢于动口

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去动口,还要设置适合学生年龄特征、适合课本内容的活动方法,使学生敢于动口,积极参与到各个学习环节中。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动口。在课堂上,教师要平易近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喜欢学生“说”;要沉得住气,允许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偏差或错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学会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引导得好,告诉听别人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虚心听取,不可以对于同学的错误回答冷嘲热讽,要谦虚地分析,热情地帮助,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在这样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够鼓起勇气,大胆地张嘴去说,也才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恰如其分的环节设计,使学生敢动口。学生动口勇气的培养,还在于有适合他表达的机会或适合他展示的教学环节,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运用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让学生真正有了说的机会,他们才敢于去说。《变色龙》是沙皇俄国时期的契诃夫创作的批判当时社会的一篇小说。无论是时代,还是国度,小说中讲述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这给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中心立意上造成了较大的难度。记得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把这篇小说表演出来,看看哪个小组表演的最贴近课本。这个教学环节一展开,各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的出谋划策,都想让自己的小组表演的最好。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感觉到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更深刻地体会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让学生乐于动口

传统的语文课以教师讲为主,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如今,我们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愿意问、乐于说。

首先,变换多种方式,让学生乐于动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让学生看,读,回答问题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未免有些单调,我们要在教学中变换不同的方式,比如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张嘴去读,这样个别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别人会嘲笑;也可以让学生精心默读,既让学生读了,思考了,还不必有站起来回答的窘迫;还可以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样更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表情朗读中去,语感自然能得到提升。像《阿里山纪行》一文,是一篇文笔细腻,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我在讲这一课前已经向学生介绍过如何写导游词,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到并概括作者所介绍的景物,并用一些恰当的词语归纳出景物的特点。全班交流后,让学生试着选择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景物,以导游的身份,对大家作一介绍。要求尽量不照搬文中语句,体现移步换景,语言生动优美,表现景物特点。学生口头准备几分钟后,再在班级进行交流,大家点评,推选出最佳导游。在这一过程中,难度较大,花时也长,但因为课前已经对台湾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该怎么写导游词,而且口头介绍之前先对文本有一个充分的阅读,所以学生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捕捉到位,语言优美,很好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既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一首著名的爱国歌词《我的中国心》。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到位。我想,既然有这首歌,何不让学生学会唱,让他们唱出感情来呢?当时,我就与音乐老师结合,在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教会了学生《我的中国心》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之后,再让学生朗读歌词,学生已经能够不点自透,且看学生脸上那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之情,就已经知道学生对歌词内涵的理解有多深了。动口方式根据教材不断的变换,学生自然就有了动口说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其次,畅所欲言,让学生乐于动口。课堂上激烈的争论,畅所欲言,也是鼓励学生大胆去动口的好方式。在我教白居易写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学生对于“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表达的意境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说,作者应该是骑在马上,信马由缰,悠然自得,所以看到了草很浅,刚刚淹没马蹄;有人说,作者应该把马放置一边,自己愉悦地观景,无意间低头,才发现原来草还很浅;还有说,应该是作者快马加鞭,奔驰于湖堤之上,感受到了春草之浅。且不说学生孰对孰非,但就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而言,我们鼓励学生课堂勤动口的目的已经达到。因为,在这激烈争论的人群中,不仅有课堂回答的 “主宰者”,还有那些平时不太敢发言的“沉默者”。在争论中不知不觉地说出来,争起来,记下来。

三、让学生会动口

鼓起学生动口的勇气,仅仅是迈开了“勤动口”的第一步,我们还要精心指导,巧妙点拨,不仅使学生敢动口,还要会动口。

首先、教师的点评要肯定优点,简说不足。即使学生说得再不好,总有他可取的优点,比如说“声音洪亮”,比如说“有条不紊”。至于他的不足,我们也不要奢望一次点评就能让他全部改进,只要每次抓住学生最不恰当的地方点评就行了,一次点一点,积累的多了,学生自然就能说得精彩了。其次、教师要会点评,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学生的“说”,教师的精确点评非常重要,可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回答“不错”、“好极了”、“你真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次,教师要善于树立榜样,给学生学的典范。教师好的范读、示例,可以成为学生“说”的榜样;同学中优秀的朗诵、演讲、点评、赏析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有了榜样,有了学习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就能够有的放矢,并且矢放的准确性更高。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动口”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学生“敢于动口”、“乐于动口”、“会动口”――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地活起来。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我们的教育才具有了意义。

上一篇:象皮生肌膏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微创手术治疗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