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特色路径

时间:2022-07-21 04:01:04

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和特色路径

摘 要:在工业化转型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苏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苏州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其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则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发展定位、行业布局、内部结构、对外开放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具有苏州特色的服务业发展路径,以便为苏州市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苏州;服务业;发展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75-03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全国大中小城市都在研究如何发挥服务业的功能,以推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对于苏州而言,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有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长三角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在服务长三角、接轨长三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要在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方面做出贡献,为其他城市积累宝贵经验。

本研究阐述了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发展苏州市现代服务业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苏州市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一、苏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概览

1.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 581.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9%,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中居第6位和第3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增速高0.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速高1.4个百分点。从行业增加值总额看,批发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优势明显,分别实现增加值1 201.14亿元、633.26亿元和581.15亿元。

2.服务业比重增加较快

随着苏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国际资本转移的结构性变化,苏州服务业进入了全面提升、加速发展的时期,占比提升较快。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7%,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在全省13个地级市和全国20个主要城市中都居首位。

3.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 601.32亿元,增长27.2%,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2.8和6.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7.8%,比201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4.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9.33亿美元,增长26.0%,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32.9%,比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二、苏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问题解读

现代服务业对苏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苏州市服务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有待优化

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1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达45.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绝对主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2%,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营利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仅为4.6%和9.8%,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2.金融业增幅回落,房地产业下行趋势明显

2011年,受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等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业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 582.06亿元,同比少增1 038.04亿元,增幅比201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 173.04亿元,比年初增加512.34亿元,同比少增189.14亿元。2011年,房地产业仍处于深度调控期,楼市持续低迷,施工面积增速持续减速,商品房销售跌入低谷。2011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581.15亿元,比2010年下降0.3%;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7.7%。

3.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在现有的服务贸易门类中,当前苏州的旅游、对外劳务和国际货运业较为突出,但服务性企业走出国门仍然以贸易公司形式为主,且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以物流业、计算机、半导体以及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服务行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即使一些已经开放的领域,涉外营业额较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交往少,服务业营业比较分散,缺乏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专门统计资料。

4.中心城区辐射功能不强

苏州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城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强,实力也相对较弱,在经济上的积聚和辐射能力也大大降低。部分市辖区规模较小,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财政实力偏弱。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度低,严重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此外,作为中心城市的苏州市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也不高。2011年苏州市区GD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37.9%,为苏南各市最低。其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度低,苏州市区户籍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为38.2%,在苏南各市中也是偏低的。部分市辖区规模较小,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财政实力偏弱。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度低,严重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此外,作为中心城市的苏州市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也不高。

5.首位城市——上海的消极影响

作为都市圈中的二级城市,在产业结构上苏州与首位城市———上海之间实际形成了一种“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上海利用其在资金、人才、信息方面的优势,占有了苏州的部分服务业市场,使苏州的产业升级空间受到压缩。此外,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一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它对专业人才的吸引、积累和利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上海的强烈吸收,苏州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目前严重匮乏。

三、探寻苏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

1.找准服务业发展定位,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苏州与上海是同一个大都市圈内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上的同城合进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垂直型的错位分工,而是水平式的错位分工,亦即,上海和苏州的相关产业是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但在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发展重点上各有不同。虽然苏州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商贸业、科技信息和软件业等与上海相比较弱,但如果选好侧重点它们在苏州仍然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在处理好与上海关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沿江、沿太湖、沿杭州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服务业联动发展新局面。

2.合理布局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由于苏州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薄弱以及行政区经济的不断强化,使得苏州中心城市与所辖各县之间出现了离心的态势,整个城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核心和创新核心。因此可以从构筑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入手以增强中心城市的积聚和中心作用,强化其功能。要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级市为支撑、建制镇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层次分明、布局协调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市未来空间的发展方向是:向东接轨上海,提升发展层次,做优沿沪宁发展轴;向北呼应沿江开发,拓展发展腹地,建设商贸物流副中心;严格保护西部生态区域,努力维护“四角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以生态旅游、科技教育为主要功能,调整优化南部空间。此外,还必须大力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会展业、科技和信息软件业、文化等服务业。

3.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着力发展优势行业

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充分发挥苏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如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业,促进价值链向高端拉升,推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推进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分销、厂商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4.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应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服务机构,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在苏州设立各种分支机构,如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等,同时,可以在商务中心区适时以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建立会计、法律、咨询、广告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教育、金融保险、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通过外资服务业知识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本地服务业整体素质与行业竞争力,努力改变服务业利用外资明显滞后、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同时,也要加快本土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开拓发展经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5.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全方位完善服务业政策

第一,优化政策,推动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政府各职能部门应该协同合作、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且应该根据形式变化,及时出台、实施、落实和废止相应的扶持政策,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同时,各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需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此外,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要根据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不定期调整并公布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引导资金要合理安排和使用;亦适时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一些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长远效益好的服务业载体项目给予支持。

第二,加强监管,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的市场监管、行业监管和项目监管,在加强事前监管的同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维护规制的公平性、公开性和严肃性,保护合法投资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大力推进服务业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管理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宣传和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必要的规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规范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扩充人才,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是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制定和切实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引进计划,完善服务业人才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目前特别要吸引服务业发展的紧缺人才,诸如软件技术、供应链管理、会展经营、国际营销、旅游高管、文化经纪、信息平台设计、金融产品创新等各领域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服务业领域领军人才的开发力度,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行业权威。

参考文献:

[1]http:///[EB/OL]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http:///[EB/OL]苏州市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的通知.

[3]http:///[EB/OL]苏州市政府,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http:///[EB/OL]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2011年主要统计数据概览.

[5]http:///[EB/OL]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转型升级迈大步服务发展再跨越——2011年苏州服务业运行回眸.

[6]“跨越式”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探讨[J].江苏商论,2006,(1).

[7]张力建,程晔.苏州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

[8]夏永祥,陈群,李建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0,(8).

[9]杭燕.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

[10]徐斌.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转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11]夏海力,廖瑛.苏州与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错位研究[J].江苏商论,2009,(6).

[12]徐兰.苏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府政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3]何中民.苏州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4]汪国亮.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上一篇:在实验对比探究教学中探求新知 下一篇:浅谈女性复吸的心理原因及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