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7-21 03:26:0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了6和7的用数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应用课件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你们认识图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吗?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很喜欢白雪公主,这时提出要求:“你能从这幅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同桌进行观察交流,由于学生对图画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很多符合图意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尝试探索,分析问题

例如:“每条船最多可坐6人,44名学生需租几条船?”常见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计算一下,44÷6=7(条)……2(人),故需租7条船。但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尝试和探索。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

(一)6×7=42(人),7条船可坐42人,多2个人,需租8条船。

(二)6个6个地加,共加7次余2人,需租8条船。

(三)从44里依次去掉6人,去7次后还有2人,需租8条船。

(四)7×6=42人),9×6=54(人),7条船只能安排42人,不够,而9条船太多了,所以8×6=48(人),比较合适的是租8条船。

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三、画图辅助,解决问题

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会画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这一单元中,要让学生数一数,写出11~20各数。学生可以满“十”先圈一圈,然后再加上剩下的,这样就能保证写出来的数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十”和“一”的关系。再如:“一只蜗牛从5米深的井底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那么要几天爬到井口呢?”大多数学生是这样想的: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就等于一天爬1米,井深5米,那不就是要5天了吗?通过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拓展了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第一天爬3米滑下2米等于只向上爬1米,第二天同样是这样共爬了2米,第三天再爬3米就直接到了井口不会再滑下去了,所以只需3天就可爬到井口了。用画图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四、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学生经历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选择了算法以后,一般都能列出算式并计算。但此时,并不代表应用题的全过程已结束。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即检验的习惯。检查单位名称,答案是否写全,写对了,验证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这对与学生今后学习应用题乃至学会做人,都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书写单位名称时,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有时侯从问题中很难寻找到单位名称。例如:问题中“多少时间”就以“时间”作为得数的单位名称。如:小时、分钟、秒钟等。问:“多少钱”就以“元、角、分”做得数的名称。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知识,以便往后自己独立的进行判断。其次,应用题答案的书写也是一个头疼的事,部分学生答非所问。比如问题问的是这些钱够不够?学生往往答的是算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强调问题怎么问就怎么答。最后,检查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即把算出的结果与原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首先检验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可以结合题目说一说算式的含义;其次检验计算有无错误。

总之,面对姿态万千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与实践,使知识得到真正的内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迎来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上一篇:神经外科NS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下一篇:浅谈药学学生就业现状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