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21 02:56:22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奥秘在哪里?笔者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能力除了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并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精心备课,细致周到的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材施教,最终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我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完全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成败。数学课堂引入情境的合理创设,将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别出心裁的引入,让学生亲身经历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如《不等式的性质》一课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但是恰当的设置情境,就能让学生不再陌生。

问题1:脑筋急转弯:有两对父子,却只有3个人,为什么呢?

学生答:爷爷、爸爸、儿子。

问题2:爷爷70岁了,爸爸40岁了。请用不等式表示他们的年龄大小。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40。

问题3:那么5年后,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5>40+5。

问题4:30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30>40-30。

问题5:x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x>40-x。

通过以上一组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容易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从而愉快地开始“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学习。

这样的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对不管多少年前还是多少年后,爷爷的年龄总是大于爸爸的年龄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不等式性质的本质,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营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

数学教学想要有成效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的,首先教师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独立自学并做好笔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和遇到的疑难点,与同组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各小组的讨论动态,若某一小组遇到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并进行适当的激励。

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开放性的、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则应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梯形的性质》的练习: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是否正确?如果教师仅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学习没有达到内化的层次,在运用时往往容易忽略而引起错误。若对此练习补充问题:“你认为正确请说明理由,你认为不正确请举出反例”。组织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认识,而且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一举两得。

合作学习不是学有余力学生的个人表演,更应让后进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合作学习,人人平等,人人都受尊重。合作学习要取得更大的收益,离不开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不仅仅是疑问,还可以受到启发,甚至可以是猜测。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并鼓励有困难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精选习题,把好课堂练习关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巧妙、有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给学生留下趣味,让他们回味无穷。

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我会出一些判断性的习题。比如我在上等腰梯形的判定时 ,出了这么一个题目:

例: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

2、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

4、有两条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时,教师应尽量走下去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寻求补救措施,及时矫正。如我在进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是发现很多同学不等号两边同除以负数时不等号不变向,这是混淆了不等式与等式的基本性质。马上在教学中加入两类性质辨析的相关练习,排除了等式基本性质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干扰。

最后,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2]孙瑞清 .数学教育法的新面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6

[3]陈林.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数理化学习,2008.10.

上一篇:重视估算教学,培养估算能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优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