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波动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阐释

时间:2022-07-21 02:20:59

金融市场波动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阐释

内容摘要:本文借助FELTHAM-OHLSON股权估值模型,应用偏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对我国公允价值使用前后沪深上市公司的每股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在我国使用新会计准则之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是否使得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每股股价的解释能力有所增强,从而揭示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切实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自身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

关键词:公允价值 财务披露质量

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然而,因为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和会计实践的支持,许多企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往往不如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那样得心应手。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其提供的信息质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企业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管理决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因而,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来分析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能够切实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会计信息质量,这对于研究我国如何进一步制定和改进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十分重要。

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市场中形成的价格,由于绝对公平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在应用上往往通过活跃市场下的市场价格计价与非活跃市场下的模型估价两种方法来进行替代,因此该计量属性存在以下两个弊端:

第一,模型估价代替公允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利用模型估价来替代公允价值所估计出来的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从公允价值概念来看,其实质是一种市场价格,是一种符合一定条件的市场形成的价格,所以不论估价模型设计多么完备,都不会得出公平市场上交易双方所认可的价格,最终会背离公允价值内涵。

第二,非正常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不公允。公允价值要求使用活跃市场的报价来计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会计计量的准确度依赖于市场的活跃程度,市场价格形成的公允程度是该价格能否切实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动荡,当市场处于泡沫或是危机时,市场价格的公允度和市场的活跃程度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当市场处于泡沫时期时,金融市场由于过多的泡沫存在,其资产价格往往大幅高于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从而使得资产价值被市场非理性地高估,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指标将大幅下降。而在市场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市场价格低于资产实际价值,定价功能出现偏差,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将被大量低估,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度同样大打折扣,容易对此时缺乏信心的投资者产生误导。而且在危机时期,金融市场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问题,相关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缺乏有效而活跃的市场环境,对资产的计量不得不采用估值模型进行估价。这种情况下,对于估值模型中的参数的选取往往存在很大的挑战,这种估值严重依赖于估值人的知识和经验水平,极易对市场信息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恶化经济形势,这种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往往较为低下,难以反映真实信息。

由于公允价值存在以上可能的弊端,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付诸实施后,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效果对于提高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依照新会计准则,我国上市公司必须在2007年之后遵循新的会计准则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本文便依照这个背景,以200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披露数据及其股价为样本,并以2004-2006年以及2008-2009年的数据为参照来验证这些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前后的财务披露数据的信息质量。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在数据分析前进行了数据清洗,通过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因各种因素停牌的公司以及ST公司等噪声数据之后得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研究样本,如表1所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4-200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每股股价四项主要指标—均值、方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水平四大指标在该区间的基本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每股净资产指标由负数快速而大幅度地上升为正,出现了一个急剧的上升,而在2007-2008年出现些许回落,但依然保持为正,而2009年则跌落至负数,而每股收益在2004-2006年呈现大幅度上升,2007-2009年呈现小幅度下降。由此可知,2004年到2006年期间我国股票市场较为低迷,市场情绪悲观,各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化幅度较小,大多数公司普遍出现了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小幅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说明该阶段的股价受到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的影响较小,而受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宏观状况的影响很大。因而,在这个阶段,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使得每股净资产与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很低。2007年过后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一个股价逐渐非理性攀升的阶段,该阶段各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均处于不断上升之中,而在之后的2008年随着市场理性的回归,股价有所回落,而2009年我国证券市场股价重新上扬。在这阶段,我国证券市场股价的变动与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每股净资产指标和每股收益指标对市场的股价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二)股票价格偏相关分析

考虑到影响证券市场的股价变动的因素很多,因而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变量与目标变量—股价的相关性研究必须对其他变量进行一定的假设和限制。依照FELTHAM-OHLSON股权估值模型,本文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通过固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取值而重点分析另一个变量对模型目标变量—每股股价的影响程度,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该结果可以发现从2004年到2009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指标是正偏相关的,同时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相关系数多数小于股价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股价与每股收益、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相关系数均满足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要求,这说明股价与二者的相关性是符合显著性假设的。

分析2007年数据可以发现该年股价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为0.489,比之前三年间的最大值0.417增长了0.072,与此同时每股净资产和股价的偏相关系数为0.309,比前3年的最大值0.272增加0.037。而过后的2008年和2009年,虽然股价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的相关系数均有些许下降,但该阶段相比2007年以前的数据总体还是处在上升之中。

由此本文认为,我国企业采用新会计准则之后,股价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相关性正稳步增加。2004-2009年期间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每股股价和每股收益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本文认为可以采用这三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对其相互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

(三)回归模型分析

在我国证券市场2004-2009年的数据中,每股股价指标和每股收益指标以及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为了量化这种相关性程度并有效地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通过FELTHAM-OHLSON股权估值模型的应用,以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为因变量,建立分别以每股净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借助SPSS统计工具的建模计算得到一个具体的回归模型。

表4中β1为每股收益指标与每股股价指标的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β2代表每股净资产与每股股价的回归系数,β0则代表回归方程中与相关性无关的常数项,n表示各个年度区间内研究样本中的样本数目。

通过表4中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P均等于0,从而满足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股价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程度比每股净资产更为显著。其中,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归纳可以发现,2004-2006年间在每股净资产指标的催动下每股股价随着时间逐步下跌,而之后因为同样的原因股价又在2007-2009年逐步上涨。而2004-2007年间每股净收益作为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其作用正逐步增大,而在2008-2009年之后每股净收益的解释能力有所下降。

总体上说,2004-2006年每股股价与两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较小,即在该区间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收益对于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增加幅度较大,其中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变化较大,表明我国证券市场股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影响,而这种关联程度的增幅应当归因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复苏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计量方法的改变。而且,虽然每股净资产回归系数和股价的关联程度相对较小,但是在考察的区间内也一直稳步上升。从2004 -2009年的数据来看,回归模型的R2并没有像假设中预想的那样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从2005-2007年是逐年增大的,而且变化还比较显著;2008-2009年较2007年有所下降但相比2004-2006年有所增大的。从上述分析可知,R2并没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而是在总体上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变化特征不是很明显。

通过本文的统计分析可以说明使用新的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使得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每股股价的解释能力比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式在会计准则中使用之前有所增强。

具体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改变了每股股价指标与每股净资产、每股股价和每股收益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而使得回归方程中的相关系数出现变动。而随着数据中在新准则使用后公允价值推广范围的扩展和使用程度的加深,这两个主要的解释变量对于每股股价的解释能力均有所提高,相关程度有所增加,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披露信息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相关统计回归模型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的使用,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作为可以解释股价波动的指标变量,在借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之后,其解释能力得到了加强,与股价的相关性有所增加,因而可以认定公允价值的引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财务报表等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本质,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1.张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局限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9

2.马彦杰.论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模式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07

上一篇:现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改进策... 下一篇:组织行为研究的神经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