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时间:2022-07-21 01:04:0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摘要】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基于原认知结构,在任务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断构建、拓展“最近发展区”使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的。因此,教学要基于教材通过分析学生原认知情况,确定目标,完成教学设计,有效整合资源,构建问题情景、形成任务驱动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基于原认知结构,在任务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断构建、拓展“最近发展区”使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通过分析学生原认知情况;有效的提供和重构教学资源;构建问题情景、形成任务驱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立足学情,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夯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之基石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合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强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而教学设计又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预设的教学方案,是教师经验、智慧、风格的结晶,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因此,立足学情,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则是夯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石。

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课堂教学的起始状态和终结状态相比要发生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须从三维目标来进行学情分析,既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方面,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如何;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等。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解决等。教师好比导演,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深思熟虑,才能把课导得妙趣横生、引入入胜。

此外,学情分析不仅是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包括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倾听学生的理解,发现富有创造性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完成二次设计。此时,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教学设计不是定案,只能是预案,体现着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学生的个性得发展,“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重点做好生成与预设的差异以及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活动中的精彩片断,理性思考。从反思入手,能够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很有价值的。

立足学情分析基础上,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基础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问题;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发展性问题,促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堂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因其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也即学生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要依据三维目标,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制定出明确合理、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基于教材,研究课标,整合资源,建构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之载体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社会化的、真实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结构“不良”领域中进行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应基于教材,研究课标,整合资源,建构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载体,创设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以课标为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开发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教材内容,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都是教学资源,可以积极整合应用。教师只有在立足学情基础上,研读新课标,积极整合、加工提炼,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能不受教科书的束缚,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用教材来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源能否满足需要,是否需要增加其它资源。在分析教材时,要注意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在教材中的体现,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多种栏目功能,吸收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如教师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有声可视,并且将图、文、声、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资源整合,产生更生动形象,准确的表达效果教学场景,为教学提供真实现场。采用的信息技术不但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制作的文字,图表、图形,动画素材,还可以接收扫描仪、摄像机获取的静态、动态图像信息,接收录音设备获取的音频信息建构资源数据库等,以投影、电视录像播放实现多种媒体群体教学或信息网络环境下实现个别化教学,信息技术所拥有的这种全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情境创设,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范围,突破了由于时空的限制,而使众多的生活、生产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再现的障碍,实现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了载体,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略谈初中英语学困生之现状及转化策略 下一篇:如何训练初中生英语词汇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