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对生物教学的帮助

时间:2022-07-20 11:56:37

浅谈古诗词对生物教学的帮助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诗词,不仅能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解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变革;价值取向

生物是一门现代自然科学,其基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基本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复杂,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生物的时代感较其他学科相比更强一些,而古诗词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如果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中国脍炙人口的诗词,挖掘这些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并且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理学测验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正有以上的特点。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在很多的诗词中正蕴含了很多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诗词佳句适时适当地应用于课堂,创设优美的生物情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情绪,使其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断高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分布、开花及生活等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在讲授“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时,在描述青蛙生殖求偶的过程时可以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就会迅速联想到在池塘边大群的雄蛙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的场面,用学生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知识的接受。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学疑难点或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这时,如果适当运用一些诗歌,既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讲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句有什么科学性的错误?能不能只更改一个字就改正这个错误那?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产生疑问,自己经常念到的诗句到底哪里错了,然后在教师的讲课中自己得出答案,哦,原来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蛹丝方尽才对啊。讲授“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提出疑问,为什么山上桃花开放比较晚呢?让学生在思考以后自己悟出山上温度较低,是影响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子,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在讲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中蝗虫对农作物危害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经常发生的蝗灾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可巧妙地运用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首描写蝗虫的诗:“蝗虫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一切都吃光,从此飞去无影踪。”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蝗灾发生时的景象,通过对该诗歌的适时运用,加深了学生对蝗灾的进一步了解。如:在讲述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时,引用的《沁园春》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竞自由”,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运动和行为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此外,在生物课堂中适当穿插运用一些诗词,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讲授“鸟类生殖与发育”时,可运用诗人白居易的“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些诗句不仅描写了燕子的繁殖行为,而且还把燕子的勤劳、韧性、母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赞颂了伟大的母爱。再比如,在讲鸟类的保护这部分内容时亦可借用白居易的另一句诗“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些人性化的描写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再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人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在吐丝,可能是重点通过这个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可是现在我们知道,家蚕并非一生都在吐丝,而是只在幼虫时期吐丝,虽然相对于它的一生来说,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在此间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掉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一样。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蜡烛”让学生想到做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

综上所述,形象生动,隽永幽长的诗词,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生命科学知识和结果的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获得了一份生物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在生物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使生物课堂光彩照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最终达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这也是生物科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和最高宗旨。

参考文献:

[1]卓承因.浅谈唐诗在生物教学中的美学价值[J]中学生物教学,2002.1-2:21

[2]殷庆明等.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J]中学生物教学,2006.10:31―32

[3]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4]杨守菊等.生物课堂教学应“五味”俱全[J]中学生物教学,2008.3:36―40

作者简介:

张卓然,女,(1985~),江苏省南京市人,工作单位:南京六合区冶山初级中学,职务:教师。

上一篇:初中思品课设置有效提问的措施 下一篇:Cultural barriers and Miscommunicationsi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