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韩资企业撤资问题探析

时间:2022-07-20 10:41:38

青岛韩资企业撤资问题探析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青岛市引进韩资的基本情况和韩资企业撤资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韩资企业撤资的原因。韩资企业撤资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法律制度及政府方面的原因。清算破产的程序复杂和时间较长是韩资企业非正常撤资的主要原因,部分韩资企业的“地下经济”特性也对非正常撤资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规范韩资企业撤资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青岛韩资企业 非正常清算撤资 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大量韩资进入青岛的同时,韩资企业从青岛市撤资的现象也逐年增多。韩资企业的撤资给青岛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研究外资进入的同时,对撤资问题的研究也应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

一、青岛韩资企业撤资概况

(一)青岛韩资企业概况

2001―2006年间,青岛吸引韩资项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韩资企业从业人员也呈递增的发展态势。据青岛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局数据,2007年,青岛市共新设韩资企业720户,占新登记外资企业总数的56.12%。截至2007年底,韩国客商来青岛市投资的企业数量已达4081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0.64%,位居外商直接投资榜首。

从投资动因看,韩资企业投资青岛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求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很多韩资企业把青岛当作加工地,产品多出口到韩国或第三方国家,2001-2006年,韩资企业出口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比重逐年下降,但是都超过了75%。

从产业分布看,韩资企业在青岛的投资主要投向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根据青岛统计年鉴2006年的数据,青岛韩资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的从业人数为737人。而日资企业亿元营业收入从业人数为405人,美资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的从业人数仅为292人。

从投资规模上看,韩资企业主要以小规模企业居多。韩国企业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为225.09万美元,而同时期香日本和美国的分别为443.85万美元和467.92万美元。

(二)青岛韩资企业非正常清算撤资情况

撤资是指外资企业以各种形式从东道国全部或部分抽回资金,终止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行为。非正常清算撤资是指外资企业在没有按照东道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履行相关的法律程序、承担相应法律义务的基础上,擅自变更或抽回资金,结束其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行为。

青岛2003年以来非正常清算撤离的206家韩资企业涉及企业员工2.6万人,拖欠职工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七亿元。据青岛市外经贸局资料,非正常清算的韩资企业多为小型企业,投资资金在30万到50万美元之间,工人一般在50人左右。2007年有87家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是非正常清算撤离的高峰期。从地区分布上看,城阳区是韩资企业非正常清算撤离集中发生的地区,初步统计表明,青岛67.5%的外逃韩资企业在该区。从产业分布上看,“未正常清算”撤资韩资企业中,60%以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二、青岛韩资企业撤资问题剖析

(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

1.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在韩资企业对青岛投资的初期,主要的投资动机是“成本导向型”。但近年来随着青岛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同时,由于中国放弃双稳健的宏观政策,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尤其是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加息,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此外,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的商务成本提高也增加了韩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经营成本。

2.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青岛韩资企业产品主要依靠出口,人民币的不断持续升值,使得中国生产产品的出口市场空间被压缩,因而业务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由于中国国内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生产能力大大超过需求,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成熟使部分韩资企业失去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3.青岛产业结构升级,政策优惠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以低于成本的土地等要素价格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来投资。但是,随着青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土地已成为制约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原来粗放式的引资优惠政策已经难以保持,而“招商引资”也向“招商选资”转变。青岛决定对那些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率大的项目实施优惠政策,以此提升利用外资项目的规模和档次。部分韩资企业不符合这些特点,原来享有的外资政策优惠减少。

(二)中国法制环境的变化

1.新《劳动合同法》提高了韩资企业用工成本。

新的《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劳动力成本会大幅度提高。比如,定期合同到期终止要付经济补偿金,竞业禁止补偿金是年工资的两倍。青岛韩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用工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比重较大,劳动合同法带来的用工成本提高,将会影响韩资企业的盈利能力。

2.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减少了外资企业的优惠。

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国将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外企施行国民待遇,不再享有各种优惠政策,这给韩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困难。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基本税率显著降低,优惠税率所具有的政策调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政策导向性在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在税收优惠上,取消内外资的差异,而是以产业导向为主、区域导向为辅,改变了过去以吸引外资为导向而对外资企业实行优惠税率的措施,韩资企业在这次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享受的税收方面的优惠大大减少。

(三)韩资企业自身原因

1.投资可行性研究不足

很多韩资企业在来青岛投资前,并没有做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受信息资料完备程度的限制,往往在缺乏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依靠主观印象决定投资。投资决策者往往看到较低的劳动成本,但是没有考虑到中国工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因素。在选择投资领域时,没有考虑中国本土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往往忽视了某些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导致企业投资经营失败。

2.没有长期投资战略。

因为韩国与中国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接近,韩资企业反而不能慎重考虑并做出长期的投资计划。结果是,投资以后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多方面的实际困难而导致撤资。从这些中小韩资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当中有不少都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各种优惠措施及便利在中国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韩国和其他国家,丰厚的利润也使它们缺乏改善经营管理、提升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旦外部经济法律环境变化,它们的经营就会陷入困境。

3.企业本土化水平较低。

企业的本土化水平越高表示其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越稳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撤资的风险。欧美国家的在华外资企业均注重提高企业的本土化水平,它们不仅在中国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销售,提高当地人力雇用比率,而且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多是中国员工担任。与此相比,韩资企业相当部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韩国或其他国家进口,生产的产品出口到第三方国家的比重很高,对流通和销售渠道扩充方面不太重视。在中国的韩资企业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后勤部门的负责人都是韩国人。韩资企业不重视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而只注重浅层次和暂时的投资效益,遇到经营困难时,企业只好选择撤资。

三、青岛韩资企业非正常清算撤资的原因探析

(一)清算破产周期较长。

长期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措施优惠、制度完善,而且程序便捷。但是外企撤资的各种手续、程序都非常复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外资企业申请终止后,清算程序包括组成清算组、通知债权人并公告、债权人申报债权、清算组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如果资多于债,则清算公司财产并注销登记。清算的最短时间为65日,最长的时间为130日。如果资少于债,清算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须经过破产申请与受理、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人民法院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期限、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终止和解程序、破产程序终结、注销登记等程序,清算破产的时间最短为135日,最长时间为165日。

在实践中,由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往往增加各种程序变更登记等,变相增加外资撤离难度,韩资企业从申请终止到注销登记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部分韩资中小企业存在“地下经济”特性。

青岛在引进韩资的初期,为了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对于外资进入的审批并不严格,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很多地区、街道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对外资企业的一些违法行为熟视无睹。据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调查,很多小型韩资企业存在虚报利润、偷税漏税及非法用工等地下经济特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这些韩资企业撤离时更倾向于非正常的撤离。

(三)非正常清算撤资的示范效应。

由于青岛中小韩资企业地区集中度很高,因此,韩资企业的撤离容易引起示范效应。如果韩资企业通过非正常清算撤离获益,必然会对那些经营遇到困难、希望通过撤资摆脱困境的企业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加剧地区的韩资非正常撤离。

四、防范和规范韩资企业撤资的对策思考

尽管部分韩资企业撤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很多韩资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这部分企业撤资,给青岛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例如失业问题。同时韩资企业从青岛非正常的撤资也会给韩资企业的形象带来负面效应。

(一)改变引资策略,变引资为选资。

青岛市政府有选择地引进适合青岛产业结构升级的外资,针对青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更多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韩资,进一步深化引资政策和措施,避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引资。创造条件,改变过去对韩资企业实行的超国民待遇的策略,减少优惠政策,使国内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竞争,让韩资企业融入本地经济,

(二)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

青岛市经过近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已十分发达,要进一步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尤其是针对外资撤离,应制定更加成熟便捷的外资撤离程序,加强政府办事效率,防止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税收、就业等目标而阻碍外资的正常撤离。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加强对韩资企业进行相关法律的宣传,减少地方政府的刻意阻碍,加强信息的有效传播,政策和法规要稳定透明, 这样才能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解决政策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透明度不高等问题,为韩资企业提供更安全、更真实的信息。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鲁桐、郑俊圭: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与中韩经贸关系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

自东放、徐彦梅:跨国公司撤资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6年第2期。

邵汝军: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2期。

青岛市统计局:《2007青岛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人力资本因素在中国和印度吸引FDI中的差异 下一篇: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