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咏物诗鉴赏

时间:2022-07-20 06:47:39

高考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在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2002~2008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苏轼的《红梅》(2004年北京卷)、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如骆宾王的《咏鹅》、张谓的《早梅》等。咏物诗既可用来托物言志又可用来咏物明理。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因而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的一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鉴赏咏物诗要从托物言志人手。首先,弄清所咏之物在形态、声音、色泽、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其次,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揭示所咏之物特征的,答题时要用到“比喻、拟人、对比、衬托、象征”等表达技巧类术语。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描述木芙蓉。最后,分析作者借所咏之物抒发的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二、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在《蝉》(2002年京皖卷)中表达的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仕途蹇滞的李商隐在《咏蝉》中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的政治集团。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借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烘托、比兴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中“质、量、度”原则的运用 下一篇: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