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厦门市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分析与建议

时间:2022-07-20 06:34:22

关于厦门市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分析与建议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才流动成了一个趋势。许多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吸引外来人才。但是,地方政府却不能够因此而忽略了对本地生源就业的关注。毕竟本地生源本身代表了一个个本城市的居民家庭。他们的就业关系着这些家庭的稳定,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营造。

文章旨在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以厦门市执行的若干政策为例,分析政府如何更好促进本地生源就业,营造和谐社会;并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政策主要针对愿意就业的生源而言。对于学生自主性失业、过分依赖父母等思想上的问题,我们不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地生源 就业 支持举措

一、背景

近年来,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一大难题。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专业设置又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机关从严增编进人、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历年来未就业沉淀的毕业生也需就业等因素,使得待就业的队伍日益庞大。像厦门这样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厦门与本地的生源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

二、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认识

很多人对于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问题提出若干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就业的歧视和不公平。解决好本地生源就业,本身就是解决好一个个家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从具体的实践上看,促进本地生源就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策倾斜,而是由政府牵头,利用地方财政,为本地生源就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为他们就业提供辅助和引导,加强在就业问题上的管理与投入。这和政府大力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开放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不矛盾。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政府在解决本地生源就业方面的若干举措,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本地生源的就业状况。我们也相信这些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所借鉴,帮助他们部分解决本地生源的就业问题。

三、厦门就业形势总体呈现的特点

1、毕业生增长速度高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厦门为例,2007年毕业生需求数与2006年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相比,仅增长3.45%,远远低于今年厦门生源高校毕业生14.3%的增长速度。

2、毕业生的专业、学历和社会需求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

厦门生源毕业生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社会对工科各学历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的54.5%,而厦门生源工科类毕业生仅占厦门生源毕业生总数的38.9%。而管理类、财经类等长线专业毕业生数量却远远高于需求总量。而师范生也有类似情况,如06年体育类专业岗位需求12人,毕业生64人;07年毕业生56人而需求仅8人。

3、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与企业需求有差距

企业招聘人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大部分要求2-3年工作经验。经验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加上毕业生较浮躁,跳槽频繁,挫伤用人单位招用毕业生的积极性。

4、毕业生期望值较高

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岛外、到基层、到小企业、到艰苦的岗位上就业锻炼,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5、毕业生寻求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相对于非厦门生源毕业生,厦门生源往往表现出依赖、等待观望、害怕竞争等心理,主动到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积极性不够,也没有用好、用足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规定和服务措施。

四、厦门促进本地生源就业的主要举措

为了加强就业方面的引导,促进本地生源就业,厦门出台了若干政策鼓励本地生源就业,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应。

1、开展毕业生职业见习活动

厦门联合市劳动局、财政部门从2004年起开展毕业生职业见习活动,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今年,我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将毕业见习补贴标准提高到厦门市最低月工资标准的1.5倍,即每月可达975元,并同意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所需经费从市就业再就业资金中支付。职业见习活动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开辟了供需双方互相了解的渠道,降低了企业培养毕业生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用工积极性。2006年共有189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2103个岗位,有617名毕业生上岗见习,已有339名毕业生完成见习,其中211名在见习结束后被用人单位录用。师范类学生方面,通过职业见习制度,2007年,厦门为本地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了169个岗位,现在已有128人到岗报道。

今年厦门拟加大力度,推广职业见习制度,并希望能够与外地人事部门联动,使厦门市生源在外地就业也能够享受职业见习制度的相关优惠和补贴。

2、组织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

人事局联合劳动、财政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厦门生源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凡参加培训且通过技能鉴定的,可享受一次性的培训费用补贴,其中初级600元,中级800元,高级1200元;参加市场急需(紧缺)的技能培训项目,取得劳动部门核发的证书并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可按实际培训工种的费用给与相应补贴,提升了厦门生源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为非师范类的学生提供了教师技能工作培训,以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在政策的指引下,许多高校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更好就业。比如厦门市属厦门理工学院,就通过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营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并大胆开发一些新的专业培训,如汽车公估专业,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3、强化就业平台建设

2002年起,我市人事局就开通“毕业生就业申报服务系统”,为用人单位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对本地生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实行“即时自动审批”,同时将审批结果以短信的方式放松到毕业生手机上,开辟了一条“网上人才绿色通道”。2005年,依托市政府金宏网在人事局和公安局之间开通毕业生报到落户信息互联交换系统,1分钟就能够办理1名毕业生报到手续。在毕业生报到高峰期一天能办理1400多人,毕业生随到随办,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每年第四季度人事局向用人单位广泛征集下年度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对毕业生需求及本市生源毕业生供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年度毕业生供需报告,实施在厦门人事网。在厦门人才网开通“毕业生就业频道”,设有需求信息、交流会动态、就业政策等10多个栏目,毕业生可免费得到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另外,市人事局坚持每个月举办一场本地生源招聘会,为本地生源提供免费服务,在厦门人才网开辟“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窗口”,毕业生可免费求职信息,用人单位可免费招聘信息。

4、营造就业环境

厦门市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努力营造就业促进环境。在政策方面,通过新闻媒体、信件 和在线交流等形式,介绍就业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别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同时,政府向用人单位寄发《关于帮助促进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函》,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认识毕业生人才,大胆使用毕业生人才,并设立招收厦门生源毕业生专项奖,给用人单位一定的奖励。

5、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厦门生源自主择业,可凭营业执照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办理人事及户口迁移、职称评聘手续;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执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到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的,最低注册资金可放宽到3万元,并允许3年内分期到位;有创业贷款需求的,参照我市下岗失业人员扶助政策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6、实施就业援助制度

对我市“零就业家庭”或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发给《厦门生源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优惠证》,用人单位招聘这些毕业生,市政府按实际招聘人数给与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3年。

五、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建议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当前的政策虽然较好地解决大部分本地生源就业问题,但依然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努力:

1、就业理念和专业选择

结构性的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观念上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从学生高中毕业的专业选择时已经产生了。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已经基本定下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和发展思路。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和家长交流,对专业和未来专业就业形势进行介绍和宣传,根据本是未来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宣传,让学生和家长在进入高校之前就能够拥有比较明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生涯发展轨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业时出现结构失衡。

2、提前见习时间,培养择业观

政府应该在现有毕业见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参与该计划。同时把学生的毕业见习时间提前,和企业探讨建立正常的学期见习计划,设计适合在校生见习的岗位和责任,让本地生源从入学开始便有机会利用寒暑假参与见习。同时,在职业见习岗位设置上,不拘泥于长期的职业,还可以提供各种短期就业岗位和分段就业岗位,以便适应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方便学生进行选择,安心工作。

3、走出厦门就业的观点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本地生源会选择在外地就业。政府也应该关注这类学生的实际需求。政府应该积极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本地信息和主要大中城市的就业信息与学生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并且进一步利用网络,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方便外地就业本地生源的档案管理。

4、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与引导就业

虽然政府多次宣传,但是宣传的效果和手段并不理想。鉴于现代大学生对人事政策方面关注不够,对人事制度的理解有限,政府应该改变宣传方式,将宣传重点从学生转向家长,通过社区服务,加大在社区的宣传和对学生家长的引导,由家长指导学生。同时,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改变其对就业的认识。

5、引导学生到外就业

最后,随着近几年第二产业向岛外的专业,大多数的就业机会出现在岛外。通过政策优惠来促进岛外就业,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本地生源就业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为岛外工作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通过岛外租房解决交通问题,使毕业生安心工作;对岛外就业的本地生源给与一定的政策补贴,减少岛内岛外同一工种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推广“本地生源看岛外”活动,将其常规化,将该项目发展成为岛外企业的宣传窗口,改变本地生源对岛外就业的看法。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升本地生源的岛外就业率。

结束语

本地生源的问题,是一个地方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他直接关系到当地老百姓家庭的和谐。过分的关注,会容易带来“地方保护主义”的感觉,不利于人才的引进,而不关注,却又容易引来一些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厦门市政府在过去的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的手段和政策,既有效地帮助了本地生源,从职业观念培养上上和职业技能培训上帮助了本地生源,又避免了过度的政策性干预和明显政策倾斜的各种弊端,很大程度为其他城市的本地生源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模式。当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相信只要坚持积极作为,同时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本地生源就业的扶持,那么建设和谐社会便有了一个很好地教育和就业环境。

上一篇:大灾见证天使心 下一篇:路雷:牡丹江智慧成就“民间股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