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教学艺术

时间:2022-07-20 05:17:56

浅谈古诗文教学艺术

【摘 要】古诗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让孩子会学古诗文,爱上古诗文,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阐述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搞好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一是以诵读贯穿始终;二是抓意象与诗人对话;三是于回味无穷出拓展。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策略艺术 以读为本 抓意象 悟诗情 拓展诗情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邃的意境,为人们所吟诵、传承,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

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古诗文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营养,要学习、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

古诗文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风雨变迁,历史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给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很多困难。如何让孩子会学古诗文,如何让孩子爱上古诗文,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古诗文的教学。

一、以诵读贯穿始终

古诗文是美的艺术——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浮想联翩,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理念,以诵读贯穿始终。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美感,读到作者心里,与作者产生共鸣。

初读阶段,读得字正腔圆,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再读阶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如:叶文冠老师在执教《渔歌子》时,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和着拍子读,用“你拍一,我拍一”的拍手方式读诗,把快乐传给老师,把快乐传给同学。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清平乐· 村居》中让学生手舞足蹈地读出韵律,可以手中拍节拍,也可用脚踩节拍,还鼓励学生读出不同的节奏,读出不同的感觉。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快乐在手舞足蹈中传递、蔓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学生们进入了诗所描写的意境,不知不觉中脑海产生了画面,把自己所感悟到的传送到诗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古诗,进入到了读诗的第三个境界——感情朗读。现在有些古诗文的课堂上,把吟诵也带到了课堂上,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诵,把古诗文演绎得精美绝伦。真是一次精神的盛宴,真是充满诗意的课堂!

二、抓意象与诗人对话

学习古诗不但有读、背的要求,还要求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怀。“抓意象与诗人对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什么是意象?百度词条中这样解释:“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心意的体验,是一份独特的感受。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教学古诗文时,要抓住“象”,想想激发了诗人怎样的情,从而理解诗意,与诗共鸣,与诗人共鸣。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作者描写了“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这些“象”,抓住这些“象”,引导学生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的诗情,学生就入诗了。月亮在古诗中一般代表了思乡之情,乌鸦的啼叫使诗中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满天的霜”展现了夜的寒冷,“江枫、渔火”在这样的环境中,星星点点,也显得伤感。这些“象”构成了一幅寒冷、暗淡、凄惨的深秋枫桥夜景,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颗愁苦的心,那满怀羁旅的情。当然教学古诗能把它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再了解作者的生平就更便于理解,更容易走近诗人了。

三、于回味无穷处拓展

一篇文章总有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智慧。优秀的老师总能在此处把课堂推向高潮,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如华伟中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感悟了语言的妙处,知道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还以委婉的方式回击。学生们学懂了,师再问:“要是不是孔君平,是个姓柳的问:‘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该如何对答?”孩子们立刻答曰:“未闻柳树是君家树。”师再问:“要是姓朱的问呢?”孩子们应声答曰:“未闻猪是君家禽……”孩子们学懂了,体会到了杨氏子语言的妙处,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思维也活了。又如叶文冠老师在执教《渔歌子》时,学生学懂了这首诗时,老师又出示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两首诗所唱和着读,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文本在此处得到了拓展,也激起了孩子们搜集、学习其他诗的兴趣。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不须归呀不须归。”“且须还呀且须还。”的这种诗意的唱和中,也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文教学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大的想象空间啊!有人说诗是形象的,朦胧的,有一种流动的美。在诗句中感悟画面,在画面中感悟诗情。美的音符在诗句中跳跃,美的情感在孩子们的心里升腾,无限的创造在这里开启。

上一篇:数学提质思路新探究 下一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救世主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