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发祥地 尧都留胜迹

时间:2022-07-20 04:12:23

党的十又一次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军号,催人奋发,催人前行,催人奔向安康、和谐、幸福的小康美景。

那么,小康社会起自何时?或者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哪里才是小康社会的摇篮?走进临汾市尧都区,也许可以探寻到小康社会的摇篮。

《击壤歌》中观小康

康庄,如今是临汾城东北角的一个村庄。村庄不大,却有一块大得能装下千年沧桑的石碑。这块碑上刻着一首闻名遐迩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诗歌朴实得几乎像是大白话,可就是这大白话一般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四千余年前的乡村情景。领略其时的风光,有必要进入其中体会感悟。不过,在我们还没有抵达的时候,早有人捷足先登来到康庄。他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尧。

帝尧来康庄的故事,储存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什么时候打开,都是一幅美妙动人的画卷。只是,帝尧走来时并不知道这儿是康庄,也就是巡访一个和千千万万普通村庄一样的地方。或许那是个午后,天空挂着不热不冷的太阳。村里到处整洁,静悄悄的不见人影。刚刚收过秋庄稼,人们干什么去了呢?帝尧正在纳闷,忽然村头响起一阵笑声。顺着声音走去,来到一个人挤得满满的大场。哈呀,怪不得村中无人,全跑到这儿来了。这么多人在干啥呢?他紧走几步,挨近朝里头一看,是在游戏。只见地上竖着一块木板,有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突然一甩手臂将木板抛扔出去,正好打中地上那块,人群中发出欢心的笑声。哈呀,这是在做击壤游戏!笑声未落,跳出一个人来,上去拿了木板就要投掷。大伙狐疑地看着他,好像在说:

“你能行吗?”

原来,这是位老者,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也白了。白头老翁却微微一笑,拿着木板唱出声来。他唱的就是这首歌。因为这是在做击壤游戏,所以这歌也就被称为《击壤歌》。帝尧看到此情也舒心地笑了,笑着问:

“这是什么村庄?”

有人告诉他:“康庄”。

帝尧高兴地说:“真是小康人家!”

就这么,小康人家的美称生成了。不仅如此,人们还把帝尧他们走过的那条大道称为康庄大道。如同鱼儿离不开水,小康人家当然要生成在小康社会。因而,后世的文人学士,回望那个时期总是冠之于原始古朴而又美好的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源泉就在康庄,涓涓清流,滔滔汩汩,一直流到了今天,流到了我们的面前。

农耕文明的新时代

起初,我以为《击壤歌》和小康社会的来历只是个传说,没想到在古籍里还能找到记载。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写道:“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

何为击壤?《太平御览》中引用《风土记》的文字作了解释:“壤者,以木作,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节,僮少以为也。”壤,说清楚了,怎么游戏?也就该说击了:“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

从这些古籍文字可以看出,民间传说的击壤游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小康社会从何谈起?其实,《帝王世纪》中“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就传递了小康社会的信息。可知当时确实是太平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才会集聚一起,游戏逗趣,就连八旬开外的老翁也欢心地加入到游戏中来了。这何为不是小康社会的美妙图景啊!

当然,那图景在现今看来太一般了,不过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可就是这么简陋的生活,也是“帝尧之世”的创举。

当帝尧带领先民在平湖北面安家的时候,还没有尧都之说。因为他们住在平湖北面,古人以北面为阳,才有了平阳的名称。后来帝尧办了两件大事,推进了社会进步。天下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便成为地方性的国家,一时间方国林立,平阳成为万国簇拥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简称中国,最早的国家萌生了,最早的中国形成了。自然,那时的中国只是地理方位上的称谓,但是也为现今的中国名称做好了准备。那么,是哪两件大事开启了那个崭新的时代?

一件是耕田而食。你可能纳闷这最简单的劳动怎么还是大事情?那时候虽然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了农耕,可是摸不准时令,不知啥时候下种为好,只能广种薄收,时常还会有种无收。因而,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帝尧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派出羲仲、羲和分别去阳谷、昧谷观察日出日落,最后认定一年366天,多余的时间添加闰月处理。中国最早的历法就这么形成了。《尚书·尧典》将之记载下来,说是“钦定历法,敬授民时”。就是这历法,这授时,让人们把握了时节,知道何时播种为好。从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们过上了不愁吃饭的日子。

另一件是凿井而饮。帝尧时,天下曾出现过大旱,《淮南子·本经篇》中就有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人们无可奈何,只好祈求上天。天帝派后羿下凡,射掉九个太阳,才解除了旱象。这是神话传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实的情况是,面对大旱人人发愁。凡人发愁是没办法,圣人发愁是想办法。有一天,帝尧巡访时在一棵树下歇脚,忽然看见了跑来跑去的蚂蚁,它们出入洞中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干渴的样子。帝尧想,难道这小虫子就不喝水吗?既然要喝水,那就说明地下会有水。这么一想,眼前豁亮,他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随从。随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动手挖水。先从哪儿下手呢?伯益有省劲的好办法,他带领众人打猎时挖下不少陷阱,就从陷阱开挖,只要加深一些就行了。这一挖,挖出了大伙的惊喜,果然挖出了水。这一来,人们有了水可喝,禾苗有了水可浇,大家又能活下去了。

如此看来,水井该是帝尧发明的了。不过,从考古发现看,在6000余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有了水井,而帝尧时期距今不过4500年啊!其实,稍一动脑就清楚了,那时没有媒介,物事传播很慢,重复发明也是可能的。即使水井不是帝尧发明的,在大旱之年他推广和普及水井也功德无量。切莫小看这件事,这使过去沿河居住的人们有了向高地迁徙的条件。从此,人们围绕水井居住,人口更密集了,渐渐形成村庄、乡镇、城市。可以说,水井的普及使用拉开了城市文明的序幕。这是后话,对于上古先祖来说,居住在高地上避免了洪水的袭击,日子过得安全多了。

如此,回味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吟唱,那是在歌唱一种崭新的生活秩序,也是在歌唱悠然的生活节奏。那里面折射的小康社会,无疑是一个文明的新时代啊!

和谐生活的好家园

谁会想到《击壤歌》里会有这么丰富的内涵?仔细品味,还有更为动人的内容。《击壤歌》最后一句是“帝力于我何有哉”。据说,这一句里还隐藏着一场争论。争论紧接帝尧在康庄观看击壤的故事。随同帝尧巡访的大臣放齐听了老者的吟唱,顿时生怒,对帝尧说:

“这老头简直不识好歹,你为子民这么操劳,他怎么就不懂得感恩呢?”

说着,就要前去和老者论理。帝尧慌忙拦住了他,说:

“大家感觉不到我们的作用,正好说明我们将这世道治理好了。如果社会混乱,民众离开我们就要受害,我们需要不断出来主持公道,可能大家会众口一词地说好,但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将天下治理好。”

放齐听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平心静气地观看众人游乐。不论这传说是实是虚,《击壤歌》这最后一句确实是对头领作用的淡化。这淡化起码让人感到,一个英明的治世者,一个成功的治世者,是应该无为而治的。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是为天下所有的人创造一个都能自食其力的环境,让他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作无为而治的思考,仅就“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很发人深思了。谁都清楚,这是对帝尧的轻慢,帝尧听了非但没有动怒,还阻止冲动的放齐,这样虚怀若谷也该我们效仿了吧!有这样的领导,才会民主,才会和谐,才会出现原始古朴的小康社会。

由此我们放远目光,会看到北京天安门前后的华表。在一般人看来那是庄严肃穆的象征,其实不然。华表上头各有一只瑞兽,朝里的是望君出,是呼喊帝王不要沉迷宫廷享受,要去民间体察苦情;朝外的是告诫帝王,寻访完毕赶紧回宫,不要游山玩水。华表是在警策帝尧,是起监督作用的。华表的前身是诽谤木,是帝尧为征求意见设立的。不论是身边的从人,还是各族的平民,只要有意见就可以站在诽谤木下发表,即使说错也赦免无罪。这样,帝尧收集到许多好办法,好主意,以此治理天下,才使万民和洽,其乐融融。一个民风淳厚的时代到来了,而这就是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倾慕的小康社会。

古老的科学,古朴的民主,为国人活画出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就是小康之源的迷人风光。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更新更美的时代,我们有能力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这个目标,我们正万众一心,向前,向前!

上一篇:2013春晚的再出发:重新发现观众 下一篇:鱼翅?明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