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20 02:26:05

关于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 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上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在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如何改革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一、实施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它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具有更多优点和灵活性。随着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展现出来。

1、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一方面,以信息迅速扩散、更新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而传统教学模式――学年制并不具有这些特点,而学分制正好满足了这一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突破计划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竞争优势,也就是复合型人才。学分制的实行正好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求,其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反映了教与学之间的市场原则,有利于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2、学分制的实行反映了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学分制使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个性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努力程度、兴趣、习惯和身体状况等不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依据各自的才能进行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开发,教学生如何判断、学习和思考问题。

3、学分制的实行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主导作用

一方面,学分制减少了对课程的限制,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学分制通过改革聘用制度刺激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多的信息和反映社会需要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促使教师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并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实行学年制时,各院系的教师及其开设的课程、实验室、教学设备基本上只为各院系的学生服务,大学的人财物未能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学分制实行后教师可以为全校学生开课,实验室、教学设备可以科学、合理、高效的得到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学分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原来意义上的班集体不再拥有共同的教师、课程、课堂和教学时间。由于班级概念的模糊化,使班级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又由于学生突出个体的作用,容易导致学生脱离教育管理轨道,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学资源缺乏

学分制的主体是选课制,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势必要求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必修课程外,须有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目前,在实行学分制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比例小,一般不超过10%,因而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分制的实施,一方面由于课内学时缩短,课外准备增多,学生自学要求提高,学生对于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等的利用更为频繁,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又使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3、教师资源缺乏

学分制的选课制度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大量的选修课程也必须要求学校具有大量优质的师资。随着多年的扩招,学生和班级的数量成倍增加,很多教师变成了上课机器,用于科研和充实知识的时间很少。没有新知识的吸入,教师的知识不会得到更新,知识结构更不会得到完善;没有科研,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突破。教师长期在某个专业教学,无法讲授多门课程,使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明显不足,所需要的大量优质师资无法得到满足。

4、教学管理制度滞后

学分制中的选课制度,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学生要按自己的课表选课,学校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教学管理工作量较大。学生跨专业和跨系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学生选修科目较多,上课的流动性较大,教学秩序较难以控制。

三、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分制的实施必须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束缚,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一是要转变教学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转变。二是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质量观转变。三是要转变教学管理上的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的教育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由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教育价值观转变。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实行学分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文理渗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能保证学生在自由修读课程的同时,有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就需要足够多的高水平的教师。因此,要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3、建立导师制管理

实行学分制,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所学部分课程、上课时间和地点无法相同,原来班主任的作用难以发挥。一方面,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只停留在表层上;另一方面,不可能按照学分制的要求,根据自身条件,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模式的学习方案,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应该是整体性的,若不理解其内在联系,在选课时往往会发生片面追求学分和兴趣的盲目性,造成肢解知识结构的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进行指点与帮助,所以在本科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很有必要。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敬业精神。通过导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规划个人学习方案,使学生顺利完成选课工作,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给予指导。

4、实行合理收费

首先,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应该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交易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这一消费过程中,有充分的自,在学校规定学分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决定(毕业)时间。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学分制收费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较好体现了这一原则。其次,高校学分制收费有利于缓解当前的贫困生学费难题。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不但可以节省在校一年的生活、住宿费用,而且能够提前就业一年,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体费用。

5、改革考试形式

实行学分制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拓宽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进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北京交大在2002年初推出了面试、小论文、课程设计、试验考核、开卷、开卷闭卷结合、半开卷、上机操作等9种考试方式。由教学科目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决定考试形式,消除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将有限的精力用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方面,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6、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分制教学,是以选课制为核心的教学,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学习呈多元性,教务管理、选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分计算等管理工作十分繁琐,与学年制相比,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和工作量。只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才能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因此需要一批懂得教学规律并掌握现代教育管理手段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这就需要一是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对管理人员要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使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实施学分制后,教学管理面临很大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只有树立了高度的服务意识,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孔祥国,周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教论坛,2005(1):59-61.

[2]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 [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0.

[3]徐中兵,徐金花.对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 [J].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0-93.

[4] 李霞.弹性学制真具备了弹性吗――我国实施弹性学制的困境与所需条件[J].煤炭高等教育,2004,(1):44-46.

上一篇:文化差异\文化迁移与跨文化外语教学 下一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