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0 01:00:27

“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问题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内涵,论述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教学现状、实施策略以及实施原则。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历史教学 应用方法

自课改以来,问题式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有些老师对此教学方法的概念理解模糊,内涵和实质认识不清,新课程的理念贯彻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与课改精神不相符。笔者就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分析、解决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教师备课中预设问题,在课堂中直接提问,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感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和质疑;二是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生成疑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是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问题式”教学的内涵和实质是: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与新课程理念、目标一致

《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二)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处处都以标准答案为准,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下去,形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势,这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需要。

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性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借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问题式教学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师生、生生双方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平等对话,总结规律,验证各自观点,获得学习体验。

创新思维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通过设置问题,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各尽所能,各取所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目标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依赖课堂、教师的惰性减弱,改变学生在过去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充分学习、有效学习,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准备。

(四)有利于促使教师行为变化,注重研究教学过程,从教书匠向教育家发展

通过问题式教学,促使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问题上,更加尊重、赞赏学生。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在教学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取得的哪怕是丁点成绩,赞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及教师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更多是引导、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搜集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

在对待自我上,有利于实现自觉反思。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实现自我持续进步与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三、“问题式”教学的现状

一年来,我在初、高中听课共166节,有些教师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课堂教学形式有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

(1)能根据教学目标、重点设计问题。

(2)问题提出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

(3)能补充、利用一些材料、图片设置问题,层层导入、剥离,深入浅出解决问题。

(4)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体现合作、探究精神。

但仔细分析、深入研究后,发现存在很多不足:

(1)许多教师把问题式教学过程理解成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几乎所有问题都出自教师之口。

(2)有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没有实质内容,机械性地一问一答。缺乏思维力度。

(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预设好答案,让学生回答,或者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出他预设好的答案,而学生也总是费尽心思去迎合教师,课堂没有生成。

(4)教师在提问时,基本上只是提自己事先预设的,而不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5)问题设置重识知识的记忆,忽略知识的形成、巩固、内化和应用。

(6)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准备不足,合作意识不强,不能深入探究,只能坐享其成。

(7)教师点拨不及时、不到位,不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节,总结学习经验。

四、“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1.预设问题。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教材的显性材料,挖掘教材内容的隐性联系,释疑解惑。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设置问题: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出现哪些人物及派别?其目的、主张、实践分别是什么?结果、影响如何?他们之间有何联系?由近代化探索中你得出什么认识?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反刍、分析、概括、结合,既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又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升华。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与思维能力。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本以外的材料、图片,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兴趣与欲望,探索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到“大国崛起”的专题时,以英国为例,可搜集、整理如下有关材料、图片呈现给学生: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的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进而提出:你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就这些材料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分析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由此,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达看法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索。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深了对历史的感悟。

3.大胆质疑,促进生成。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结构体系方面,从对历史的哲学思考,提出不同见解,并列出依据,从而探寻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如:在讲到工业革命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全是积极作用吗?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其弊端呢?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引导学生质疑:太平天国运动究竟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它能否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假如它成功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势将会怎样?这类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兴趣大增,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收获生成。

4.在问题中发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捕捉学生暴露出来的疑点、缺憾,就此设置问题,引出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我提出:本次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立即有学生回答:因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引起了列强的愤怒。我即时引出:照你这样说,没有义和团运动,列强就不会发动战争?近代史上,假如中国人民都停止反抗,就不会沦为半殖民地吗?再请大家讨论:这样的回答没有弄清什么问题?会有什么后患?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如何分析重大事件的原因,看清事物的本质。

(二)组织探究,互助体验,引导反思

问题提出后,立即组织讨论,横向交流,在合作、讨论、探究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学习内容中的只能意会的知识,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因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容许学生发展、验证他们的猜想和结论,不能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使他们形成对错误认识比较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给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适时点拨,学法指导,总结升华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要注意对学生语言予以提炼,使之更准确、精炼,更注重学科语言的规范性,阐述问题的条理性。帮助他们形成对人生、社会的正确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把感性的历史知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感悟。介绍学科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规律,为终身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注意点拨要巧妙、适度,要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归纳、总结的空间。让学生自觉地产生自我比对或相互比对,从而批判自己、纠正自己。教师可用自己的话语或意见引导学生,但教师的意见应当与学生的意见平等,它应当是可以讨论的,而不是标准答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体验,不可强求一律。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体验和反思是不外显的,教师没有必要进行总结或评价。

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首先向学生介绍目前史学界的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成功的革命,一种认为是失败的革命,还有一种认为有成功之处,但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如何研究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先查阅、收集资料图片,并注明出处,然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资料相互交流,分组讨论,再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展开辩论,课后指导学生把自己在此活动中的感受和见解写成历史小论文。

五、“问题式”教学法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问题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设问要科学、合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顺理成章,逐步发展到高潮。每个问题要有鲜明的主题,立意要高,要让学生能由此获得历史感悟。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图片要真实、可信,需说明出处,向学生介绍的观点要是学术界最前沿的,新颖、可靠。

(二)因材施教原则

构建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就要求在问题式教学中设置问题、组织教学过程都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并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还要符合不同章节教材的需要。

(三)启发性、新颖性、针对性原则

设置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要让学生生疑、思疑、解疑、释疑。要有新意,问题一经提出,要让学生耳目一新,顿生好奇,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学习过程,成功体验。还要具有针对性,不能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要有思考、探究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

(四)开放性、探究性原则

问题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探究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评判过去,预设未来。每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五)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

问题主要由教师来设置、学生作补充,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里应理解为:教师通过提出体现教学意图和策略的问题来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促使其反思,让其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上一篇:高职院校建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初探 下一篇: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