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之“双伙伴”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20 12:27:3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之“双伙伴”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以同济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该馆近年来在学科服务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双伙伴”计划。该计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种学科服务模式、三级服务梯队和四大服务内容。其中,“两种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三级服务梯队”指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辅助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四大服务内容”指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及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双伙伴”计划 同济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252

学科服务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针对读者日益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面向专业院系、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院系的、院系协同的、面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旨在为教学、科研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同济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制度始于2003年底,当时馆内打破部门限制,实行全馆人员岗位聘任,图书馆为了加强与各院(系、所)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推广和宣传工作,设立了专职学科馆员岗位,岗位编制隶属于资源建设部。学科馆员的选拔条件是,非图书情报类专业硕士以上、熟悉图书情报业务、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好的研究人员。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任用上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每年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招聘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硕、博士研究生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目前,共有8名学科馆员承担全校30多个院、系和研究所的学科服务工作。

1. “双伙伴”计划概述

虽然同济大学图书馆自2003年起就推出了学科馆员制度,但限于人力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科服务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学科资源建设、与院系的联络服务、读者培训、常规性参考咨询及文献检索等学科服务的初级阶段,缺乏提供更深层次、更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能力,在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程配套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将图书馆各种分散的资源(文献、人员、硬件)整合在一起,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创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和机制,在图书馆领导和学科馆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适时地推出了“双伙伴”计划。

“双伙伴”指的是“知识伙伴”(knowledge partners)和“科研伙伴”(research partners)。其中,“知识伙伴”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围绕学科建设提供相关的学科资源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知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员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后提供给相关院系的师生,主要措施包括中外文全文期刊导航、院系专业课程课件导航和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等;“科研伙伴”主要针对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需求,与有关课题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全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依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和专业情报人员的特长,为课题组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信息,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情报学方法对学科前沿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跟踪分析,供课题组科研人员使用。

“双伙伴”计划的实质是,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服务梯队,依托图书馆馆藏资源和馆际合作网络,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主动、一流的知识服务和科研服务。其目标是做院系师生的“知识伙伴”和“科研伙伴”。

“双伙伴”计划学科服务具有主动融入、动态定制、协同交互、信息技术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开放整合及专业化和知识化等主要特点。

・主动融入。通过活化运行机制,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主动创新型和介入式、融入式服务,如嵌入院系课程的文献信息讲座和嵌入科研课题的文献信息提供及分析。

・动态定制。对于图书馆来说,“双伙伴”计划学科服务体现的是围绕用户需求,组织和运行机制更加灵活的大服务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建临时工作组,在开展具体服务时,根据特定情境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协同交互。协同性一方面是指需要不同专长和职责的图书馆员协同工作,提供联合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是指支持用户的协同学习和研究,同时鼓励用户和馆员协同进行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共享。

・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科馆员组织、整理、再生产的各类学科资源做成新闻信息、网页、信息平台等推送到读者的电脑、手机和信箱等。

・开放整合。将各个学科的馆内外各类实体与虚拟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用户。

・专业化和知识化。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按学科专业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利用,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为教学与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把图书馆服务从面向用户群服务转向面向个别用户的服务,为读者找到可利用的服务,为服务找到可应用的读者。

2. “双伙伴”计划之学科服务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分布特点,同济大学图书馆组建了土木环境、机械交通电信、理学、文法管理及生命与医学5大学科服务基地,如图1所示:

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成学科服务团队,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基础设施,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推送到院系和实验室,融入教学,嵌入一线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同时,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图书馆采取了分层次和点面结合的两种学科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普通推广型服务主要针对广大师生做好文献信息及利用方面的普及宣传工作,提供日常的信息利用咨询、培训和文献检索等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则针对重点学科和重要科研团队提供个性化的关于学科进展和学科前沿方面的文献收集、传递、整理、分析服务。这种分层次的点面结合服务模式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又较好地解决了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学科团队对所关注的学科领域内国际最新成果的关注和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为了保证上述两种学科服务模式的有效运作,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了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和辅助人员组成的三级服务梯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科用户,依托图书馆学科服务点、院系、在线咨询点三大服务阵地,提供主动的、立体化的知识服务和科研服务,如图2所示:

其中,学科馆员主要面向所承担的学科或学科群,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向所属院系师生提供学科化和个性化的全面信息服务;咨询馆员则通过在线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辅助人员主要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服务,解答师生们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常见的各种问题。

3. “双伙伴”计划之学科服务内容

同济大学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依托上述两

种学科服务模式和三级服务梯队及立体化服务网络,提供了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学科服务内容。

3.1 院系联络

院系联络指通过学科馆员建立与各学院、系、研究所的图书情报信息的交流沟通机制,全面、主动、及时地了解各学科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同时将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学科文献资源信息出去,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学科馆员院系联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日常的与各院系所图书分馆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科研秘书、学生文献大使等的联系,也有与学科带头人、文献信息专家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还可以直接面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文献信息服务(见图3)。学科馆员院系联络的具体方式有上门服务、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BBS、发放问卷调查表等。通过以上方式,学科馆员可以及时了解各学科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调整文献采购策略,同时将图书馆新到的相关资源传递给全校师生。

上述院系联络方式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限于人力,学科馆员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时间和内容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缺乏应有的系统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济大学图书馆探索利用Web2.0技术,开辟了网络化学科联络的互动空间,即将BLOG、RSS、WIKI等核心技术应用到学科联络与学科建设中,构建了一个以学科馆员为基点和以对口学科教师为中心节点的学科交流平台,这方面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3.2 学科资源建设

从2004年起,同济大学图书馆打破传统的按文献载体类型组织资源的采访模式,在资源采访工作中,引入既有专业背景又熟悉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学科馆员从事某一学科或几个相关联的近缘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电子文献、数据库等)的资源采访工作。图书馆除8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专门负责全校各院系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外,还在每个院系聘请了文献专家和研究生助管协助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近年来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3.2.1 改革文献资源的采集模式 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采集相应学科的各种类型学科文献资源,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已基本覆盖我校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和教育9大学科门类,文献资源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

3.2.2 建立、发展和完善学科特色资源 围绕学校的重点、优势学科,建成了一批具有显著同济特色的学科特色资源,如汽车行业专题阅览室、城市发展专题阅览室、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一体化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阅览室或数据库收藏有该类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标准、报告、年鉴、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多种文献资源及视频资料,内容涵盖该类学科的各个方面,能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学科信息服务。

3.2.3 扩大电子文献采集收藏比例

在继续搞好传统实体馆藏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整合。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同济大学图书馆已拥有由近100个数据库组成的、覆盖我校所有学科的电子资源馆藏。其中比较重要的数据库有:Nature、Science、Web of knowledge、EI Village、Elsevier、IEEE/IEE Elec-ironic Library、Springer、Wiley-Blaekwell、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等。

3.2.4 保障学科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质量通过建立学科资源试用和用户反馈机制、对已购学科资源用户利用情况的定期统计等途径,对馆藏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动态调整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3.3 知识信息服务

知识信息服务是同济大学图书馆目前重点发展的服务方向,已陆续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的服务:

3.3.1 传统信息服务 包括馆藏中外文全文期刊导航和院系专业课程课件导航、期刊目次服务、科技查新和文献收录引用检索等。

3.3.2 外文期刊导读 定期推出某一学科的若干外文期刊,进行详细评价。

3.3.3 个性化专题服务 由学科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用户委托的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信息服务,提供文献目次、原文和经过分析后的专题报告等。

3.3.4 信息推送服务 通过建立详尽的专家个人资料信息库,利用信息推送技术为相关专家提供专题书目、专题文献资料、会议消息等,也可定期向用户发送其感兴趣的信息或相关专题信息。

3.3.5 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学科馆员发挥专业背景方面的特长,将来自不同类型和不同载体的学科信息搜集整理处理,与数字化部人员合作,建立特色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目前同济大学图书馆已建成了汽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服务平台、建筑信息门户网站和城市发展信息中心等4个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海洋学科信息门户网站也在建设中,不久即将推出。

3.3.6 嵌入课题全程的文献提供和分析服务 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首次以签订课题合同的形式参与了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马在田院士主持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的文献调研工作。工作内容是围绕总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和专业情报人员的特长,系统检索国外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专利文献、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及学术专著、国外专业机构网站信息等),并加以整理、归类和建库,为总课题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地图分析等情报研究方法,对国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勘探关键方法与技术(包括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新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总项目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3.4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检索方法,从庞杂的信息资源中识别、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两个方面。它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职能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图书馆根据读者层次的不同,将信息素养教育分成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三个层次展开,如表1所示:

此外,同济大学图书馆还致力于建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学框架体系、通用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各学科信息素养教学课程体系、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

4. 结论

“双伙伴”计划是同济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为推进学科服务工作进行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种学科服务模式”(分别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和针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三级服务梯队”(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四大服务内容”(院系联络、学科资源建设、知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其宗旨是在现有国情的情况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之路,从运行机制、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三方面探讨了打破传统的服务组织机制,将高校图书馆分散的资源(文献、人员、硬件)进行整合,并运用创新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主动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龙风姣,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与信息素质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图书馆,2009(4):83―84.

[2]汤莉华,黄敏,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说开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45―48.

[3]吴文花,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4):96-98.

[4]李春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5]张晓林,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中国信息导报,2003(9):18-22.

[6]常唯,e-Science与文献情报服务的变革,图书情报工作,2005,49(3):27―30.

[7]郭晶,陈进,IC2: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115―118.

[8]宛文红,金英玉,第二代学科馆员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拓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3):89―90.

上一篇:全球ICT测度指标与测度模型 下一篇:信息化则度的创新概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