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7-20 06:01:18

浅析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一些城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城市赖以生存的资源,在资源耗尽的时候,资源型城市将如何实现再发展发展,本文就此展开论题,并借鉴国外的一些事例就中国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

二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

三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 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

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

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

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

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l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基地改造的成功范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型”范例、美国匹兹堡“复兴型”范例和法国洛林地区的“告别型”范例。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从危机中成功转型的案例,意在为国内困难重重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转型型”经济转型。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北部,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工业基地。鲁尔区煤田面积为6200km2,煤炭地质储量达652亿t,煤层厚、开采条件好、煤的品种多。20世纪50.60年代,这一地区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的“发电机”角色,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过度开采造成资源趋于枯竭,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产品市场萎缩,工人大量失业。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2.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3.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树正确的思想模式,把握城市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才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再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2]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3]杨宏烈,罗春钦.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

[4]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7,5

[5]安丰春,涂彬,杨玉玲.多重产业集群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