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玩音乐”走进声乐课堂

时间:2022-07-20 04:40:17

让“玩音乐”走进声乐课堂

让“玩音乐”走进声乐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和提高其社会所需的能力。

那么,如何“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艺术活动整合的新探索中,要与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素养、心理健康状态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激发他们对歌唱的热爱。注重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玩音乐”走进声乐课堂,大胆打破现有教材内容、课程的设置,教师彻底改变角色,和学生的关系不是主动与被动,而是亲密的互动伙伴。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去设定课程的目标,既有一定的系统性,也会适当增加一些即兴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或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重视的是,融音乐、审美、情感的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以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为线索,突出音乐本身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音乐知识与技能服务作为感受和表现的需要。教育内容要全面的、多领域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课堂内容应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游戏与表演、歌词与朗读、声势与节奏、旋律与节奏、歌唱与乐器等。乐中学,玩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做到新时期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它在音乐教育中应有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音乐的教学。

让“玩音乐”走进声乐课堂,既能使学生既掌握歌唱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一些有趣的歌唱活动,了解歌唱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选唱曲目时,不能按照年龄特点去选择他们能胜任的体裁和风格的作品,因选曲不当,易出现喊唱、唱破、歌唱作品选择无目的化、训练方法盲目化、课堂内容单一化等现象。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要提升其对学科的认识,规范其教学的行为,丰富其传授内容,提高其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掌握启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多年来,我院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声乐教学中的课前练教(发声练习)“五步教学法”、课堂小结等教学步骤,具体如下:

一、课前练教

1.发声练习

这部分由两条发声练习曲进行,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完成,发声练习曲1由学生来进行,教师根据本课讲授的内容,为一名学生布置练习,然后,由学生在课下训练,熟练掌握,课前由学生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初步从教能力,通过教师的点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声曲2由教师组织训练,明确发声练习的要求,为歌曲的学唱做好充分的准备。

2.儿童歌曲表演唱

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编自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教育事业。

二、五步教学法

1.配乐导课

以本课所学音乐选播为背景,由教师介绍所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结合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学习兴趣。

2.欣赏感受作品

配乐导课激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欣赏歌曲,整体感知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在范唱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风格及教师对作品的处理,从视、听、赏、感、做等方面并举,到体验、创造、表现、享受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这节课在轻松、愉快、乐学的氛围中进行。

3.自学汇报

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安排了学生自学汇报这一环节,使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把握歌曲的特点,以便上课时更好地掌握知识,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确保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

4.学唱歌曲

学生跟琴识谱,在学唱旋律时,稳定节拍,准确把握节奏很重要,听、念、奏相结合,从简单节奏到复杂节奏,再到特殊节奏,训练要有趣味性,可结合与此相关的小游戏、小儿歌,更好地了解歌曲的旋律和特点。

5.填词练习

学生读词,进行吐字、咬字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声乐演唱的兴趣。

通过让“玩音乐”走进歌唱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和实践,在声乐教学中,以歌感人、以情陶冶人,以声美化人、以德育人,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习气氛,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向多元综合的方向转化,声乐教学是一种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综合教学,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使学生全面的、健康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多功能、全面发展、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皮连生.数与教的心理学.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分析 下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