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歌曲创作中的民间音乐

时间:2022-07-20 03:05:47

浅析贵州歌曲创作中的民间音乐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音乐文化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各个民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这些民间音乐被贵州的歌曲创作者当成是自己创作源泉的优秀素材,本文简要解析了贵州歌曲创作中对贵州各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元素的运用。

关键词:贵州歌曲 创作 民间音乐

贵州这块古老、神秘的土地上,除汉族外,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老居的有苗、侗、布依、彝、壮、仡佬、水、回、毛南、羌等15个民族。千百年来,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的夜郎文明。在这片富饶的高原上,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其中,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便是民族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块。它承载了各族人民的历史和歌唱着人们的生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黔贵地域上的音乐工作者、艺术家们,以高昂的激情、丰蕴的才思为贵州高原谱写了无数优美、动听的旋律,它们律动着苗家、布依、侗家、彝族人民的热情奔放、温柔甜美、和谐自然。下面笔者简述一下我省歌曲创作中的民族民间音乐。

一、苗族音乐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省的音乐创作,出现了一大批以贵州苗族音乐索材创作的优秀歌曲,如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在贵州广为传唱的《贵州好》,便是采用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龙船调”和贵阳等地的民歌《太阳出来照白岩》综合创作出来的。这一时期,《柿子红了》、《两个太阳》两首创作歌曲均是根据苗族民歌及芦笙音调发展而成,运用了苗族民歌少有的3/4拍。速度较快,营造了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苗族情歌与飞歌中提取音乐素材,创作了《吹响木叶不用媒》。音乐由小调式苗族情歌引入,使飞歌素在高亢、嘹亮基础上添了几分含蓄、柔美。

苗族的“飞歌”,流行于黔东南、黔西北等地。在黔东南一带都用“飞歌”的名称;黔西北威宁、水城、六枝则叫“喊歌”、“吼歌”;湘西、黔东北地区叫“高腔”、“平腔”;其余地区都叫“山歌”。飞歌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宽广、自由;旋律起伏较大,句间可任意休止;句内带用滑音连续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多用高昂的呐喊声,颇显高亢热情。如《高原我的家》中宽广节奏、单依音、甩音的运用。

苗族的“情歌”,常称为“游方歌”。此类歌曲可分为单声部情歌和多声部情歌两种。苗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流行单声部织体的情歌,形式为不用伴奏的男、女对唱。近年来,在湘西南的靖县、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西、织金,黔西南的普定和黔东南的台江县等地流行一种起声不同步、具有自由模仿手法因素、联合运用衬腔的分声部唱法的复调形式的情歌,如歌《吹响木叶不用媒》就采用了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族情歌和飞歌的音乐元素。

二、侗族音乐

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三穗、黎平、从江、榕江等县以及广西、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贵州天柱县、锦屏、三穗等地区被称为“北侗”、“南侗”则是黎平、榕江、从江一带。“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素有“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社会风尚习俗。北侗地区的玩山歌、酒歌歌、伴嫁歌等为代表。玩山是北部侗族男女青年的一种社交活动:即青年男女相互邀约到山上唱歌游玩,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慕、相思之情。此种场合中所唱的歌曲人们常称玩山歌。玩山歌曲调宽广辽阔,音域较宽,节奏自由富于变化。歌词多以七言四句为段,亦有五、九、十一等句段。玩山的程序可分为“新相会”、“热恋”到“游玩”。

南侗地区的音乐文化较之北侗更为丰富。在都柳江流域的黎平、从江、榕江则有侗族饮誉全球的侗族大歌,它包括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大歌显著的形态特征是民间支声复调性质和“众低独高”的多声性。鼓楼大歌顾名思义,就是正月、秋后农闲、会客聚宴时在鼓楼中演唱的大歌。声音大歌曲调调性较强,有丰富的多声因素,是大歌之精华。歌词较短小,善于把自然界的风声流水、鸟叫虫鸣音乐化。如“蝉之歌”。叙事大歌内容多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英雄赞,也有相当部分的爱情叙事歌。此类歌曲含有教育青年后生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此外侗族还有小歌、礼俗歌、琵琶歌、牛琴、笛子歌。礼俗歌较为典型的是拦路酒歌、踩堂歌、款歌。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用大歌、小歌、礼俗歌的音调施律汇成了“歌的海洋”。他们的音乐素材也是深受广大作曲家喜爱,如《请看侗家花盛开》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它的乐思很自然地流露着侗族大歌、琵琶歌常见的歌腔和节奏律动;《同志呃,请来侗家吃油茶》根据北侗“玩山歌”音调创作而成,曲调悠扬、细腻;《侗家深情永相随》则是由北侗民歌《要我唱歌就唱歌》的主题旋律发展而成;热烈欢快的北侗酒歌音调则被运用到《沧桑百年几多长》中……

三、布依族音乐

布依族音乐也被不少的作曲家采用,如歌曲《盘江情韵》的音乐动机就来自黔西南州的“勒尤调”《喊味调》。歌曲的引子部分直接采用了《喊妹调》的主要旋律。歌曲的主体音乐利用《喊妹调》的核腔、韵味发展而成。还有《勒尤的思念》歌头歌尾亦借用了“勒尤歌”的特殊唱法,即模拟乐器勒大吹奏的颤音“勒勒……”。何为“勒尤”呢?

“勒尤”是布依语的音译:“意为挑选情人的小唢呐”。它是布依族一种大管乐器,流行于南盘江流域的望漠、册亨、兑丰等地。勒尤属双簧型吹管乐器,由虫哨、口子、管身(常用桐木、花椒木制)、共鸣筒四部分构成。音域为一个八度,开七孔或六孔。勒尤常用于布依族男女的爱情生活中。男青年常吹奏之,一作娱乐消遣,二作表达对情人的思念或呼唤远方的情人,因此其曲调叫“喊妹调”。

勒尤调分为两类,一种是用“勒尤”吹奏的纯器乐曲,另一种则是人声演唱,用勒尤伴奏的勒尤歌。近年来,被民族音乐学家们界定为一新的乐种――“歌乐”。

布依族居住的区域内还广泛流传着一种民歌――《好花红》,它流行于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的长顺、惠水及花溪等地。以《好花红》为母休产生的《好花红》变体则流行于贵定、龙里、都匀等地。贵阳的《黄莲那些蜂糖》、贵定的《山歌不好枉白多》、龙里浪唢歌《下雪歌》、都匀的山歌《毛桃更氏蜂糖等》都是《好花红》的变体。歌曲创作中:如80年代贵州电视台风光专题片《花溪的春天》的主题歌就脱胎于《好花红》的母体音调,虽然作者的旋律进行中加入了4、5、7等音级,主旋律仍明显地可以听到“好花红”的音调;80年代创作的《竹筒情歌》亦采用了《好花红》的“36213”这一特性音型。

四、彝族音乐

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北地区的威宁、大方、赫章、黔西、纳雍等县以及水城、盘县、六枝三个特区,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兴仁等县。彝族的音乐文化其调式多以五声徵、商和微商复合调式为多,其次是五声的羽调式和宫调式。而且彝族民歌较为常见的现象特征是:频繁的转调和调式交替。如《青年飞马下山岗》采用了彝族海马舞曲发展变化而成,歌曲为彝族音乐特有的五声羽调式;还有《悄悄话》则综合运用彝族民间歌曲的音调,歌曲展现了彝族青年男女在花丛中、小溪旁谈情说爱、窃窃私语的情景,歌曲首次大胆地运用了彝族民歌中独特衬音“嗒”、“啧啧”,旨在更生动形象地模拟情人“私语”的声响,歌曲调性呈现出彝族歌徵商调式的特征。

总之,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除了上面所简单叙述的部分之外,还有如水族、仡佬族、瑶族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就苗、侗、布依、彝族的音乐文化也远比上述介绍的丰富得多。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我省的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把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中去让音乐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上一篇:浅谈声乐歌唱中呼吸的运用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