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皮娜 第8期

时间:2022-07-20 01:10:32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合作,于2010年7月3日至25日举办“绝对皮娜―――关于一位伟大舞者的影像”展映活动,以纪念世界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逝世一周年。

展览同时还将放映有关皮娜鲍什的《舞蹈梦》、《六十五岁以上女士和先生》、《与皮娜有约》、《女皇的悲歌》、《春之祭》和《华尔兹舞》六部影片。其中纪录片《舞蹈梦》、《六十五岁以上的女士和先生》和舞蹈录像《华尔兹舞》是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舞蹈梦》是皮娜鲍什的最后一段影像记录,展现了对这位享誉世界的舞蹈家所做的最后一次采访。《女皇的悲歌》此次为在中国正式授权的首映。在此次放映活动中,每部影片首映当天将有中德文化界人士出席与观众交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舞蹈摄影家盖特魏格尔特(Gert Weigelt)以舞蹈编年史作者的身份跟踪拍摄了诸多享誉世界的知名编舞家。标志着皮娜鲍什艺术生涯突破的《春之祭》于1975年诞生后,魏格尔特便开始用镜头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活动进行跟踪记录,至今已拍摄下由原创班底演出的所有作品。此番,魏格尔特将受歌德学院(中国)之邀首次访华,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他创作的18件有关皮娜的作品。他本人也出席了7月3日举办的展览开幕式,并在影片放映之后与观众交流。

艺术家:盖特・魏格尔特

魏格尔特曾是一名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他先后在瑞典皇家芭蕾舞团、瑞典卡尔伯格芭蕾舞团和荷兰舞蹈剧院工作,并与多位杰出的舞蹈编导共事多年,其中有汉斯・范・曼恩(Hans van Manen)、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尤里・季利安(Jiri Kvlian)、库特・尤斯(Kurt Jooss)、格伦・泰特利(Glen Tefley)以及布里吉特・卡尔伯格(BirgitCullberg)等。

舞蹈生涯结束后,魏格尔特赴科隆学习艺术摄影。通过摄影这种媒介,他得以继续与舞蹈艺术保持紧密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他以舞蹈编年史作者的身份跟踪拍摄了诸多享誉世界的知名编舞,其中包括皮娜鲍什、汉斯・范・曼恩、苏珊娜・琳卡(Susanne Linke)、威廉・弗赛(WilliamForsythe)、盖哈特・伯纳(Gerhara Bohner)等人。

在从事镜头记录工作的同时,他还兼攻人像摄影及人体艺术摄影。自1992年起,盖特魏格尔特还为电视台制作了六部舞蹈录像短片,部分作品已在电视节上荣获各种奖项。

解读:向皮娜致敬

我在这个展监中所遵循的原则,是以组图(双联,三联,连拍,集群Cluster)所特有的整体效果来取代单幅作品的独立性。通过将单个影像有目的地加以结合,突然间诞生出一种新的意义关联,无论其具有的是纯形式的还是纯感情的属性。摄影是一门观看的艺术,作为媒介尽管有其内在的种种自律,但这或许并不妨碍它发挥作用,让我们以种更为新鲜和深入的方式来重温鲍什的舞台经验。如今,皮娜鲍什已告别人世,她再也无法高举双手守护自己的作品。漫长的岁月过后,人们自然会提出一种疑问舞台表演是否仍旧能还原鲍什艺术的真实性?而同样的问题对于摄影作品却并不存在,因为所有这些影像,都从画面最深处折射出这位舞蹈女神的不朽精神:纯粹的皮娜!/盖特・魏格尔特。

皮娜・鲍什被一种特殊的气息所萦绕。这位纤细柔弱的舞者放射出如此强烈的气场,以至于遇到她的人,往往都会下意识地保持一定距离,压低声音同她说话。有时,旁人很难判断她是否真的听到了这些话,因为她似乎总是神思飘渺,独自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世界里,右手一边还在不停地做着各种动作。但是,如果谁以为面前的这个人玄奥难解、深不可测,那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错了。在皮娜鲍什的内心,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热-隋、好奇和求知欲,往往在其他人早已精疲力竭的时候,她却仍然意兴勃发,跃跃欲试地想要尝试或体验某种新的东西。/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倪之克博士(Dr.UweNitschke)

作品:六部

1、《舞蹈梦》|纪录片

青少年演绎皮娜鲍什作品《交际场》

导演,安妮・林赛;莱纳・霍夫曼

联合出品:NDR,KolnArte,Strasbourg

片长:90分钟

年代:2010年

影片简介:

《交际场》是部带有鲜明的皮娜鲍什风格的舞剧,它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近,两性的相遇,对爱与温存的寻找,以及伴随这切的恐惧,欲望,怀疑――它讲述了人类的种种复杂情感,正是这一点对青少年构成了种巨大的挑战。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来自乌珀塔尔十一所中学的青少年们踏上了一次情感的探险之旅。对于这四十多名年龄从14岁到18岁不等的中学生而言,每周六都意味着要在皮娜工作室的两位舞蹈演员乔安・安迪科特(JoAnn Endicott)和贝内迪克特・比利叶(BenedicteBilliet)的指导下排练舞蹈,并且这一切都是在皮娜鲍什的严厉监督之下进行。

由安妮林赛和莱纳・霍夫曼执导的影片《舞蹈梦》记录了《交际场》从日常排练到登台首演的全过程。我们看到了青少年们将剧本主题转化为舞蹈动作时尚显稚拙的初次尝试,直至最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舞蹈表达方式;

皮娜鲍什于2009年6月30日逝世,《舞蹈梦》是皮娜・鲍什的最后一段影像记录,同时展现了对这位享誉世界的舞蹈家所做的最后一次采访。

2、《六十五岁以上的女士和先生》

(Damen und Herren ab 65)|纪录片

编剧、导演:力洛・曼格尔特多夫

制作:Cinetix股份有限公司;

委托方:NDR/arte

片长:70分钟

年代:2002年

影片简介:

他们本可以在家中颐养天年,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结果却被报纸上的一则小广告所吸引――“寻找六十五岁以上女士和先生”。乌珀塔尔的知名编舞皮娜鲍什重新执导和排演了她的舞剧《交际场》,此次登场的均为年老的非职业演员。纪录片《六十五岁以上男女版本》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他们结束了以往的职业生涯,面对此刻的全新挑战,必须克服世俗偏见,突破传统界限,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人生经验融入舞台表演。《六十五岁以上的女士和先生》――一部关于衰老的影片。

3、《与皮娜有约》

短片

编剧、导演:李雅诺

片长:17分钟

年代:2006年

影片简介

以色列导演李雅诺跟随皮娜三年,从法国的巴黎到德国的乌珀塔尔,用超八厘米摄影机拍下她排练的舞剧《水》和《粗剪》期间的点点滴滴,从漫步公园、情迷咖啡厅到排练场,目睹为寻找灵感的编舞大师烟不离手,在镜头前毫无保留的真情流露,并独家上演她的手之舞。与皮娜一期一会或许只此一次。《与皮娜有约》是一部介于纪录片与录像艺术(videoart)之间的影片,一段与皮娜鲍

什的珍贵对话。李雅诺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直觉与视觉联想,创造出这部可称之为“电影摄影”的作品,片中荟莘了皮娜创作室中鲜为人知的生动瞬间,以及《水》和《粗剪》的表演片段。本片为2006年耶路撒冷电影节,2007年第25届蒙特利尔国际艺术电影节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舞蹈片影展参赛作品。

4、《女皇的悲歌》

剧情片

导演:皮娜鲍什

制片:LArche Editeur

编舞:皮娜・鲍什

片长:103分

年代:1989年

影片简介

《女皇的悲歌》拍摄于1987年10月至1989年4月间,是皮娜鲍什执导的首部剧情片。影片的外部结构遵循秋、冬、春的季节更迭,内容上则再现了皮娜鲍什自1973/74年演出季以来与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共同创造的工作方式。因此该片没有可供讲述的情节,而是由错综斑斓的不同场景拼接而成,这些场景传达出特定的情绪,并且能引发各式各样的联想。在松散的线索中,不时浮现出皮娜鲍什在其之前创作的舞剧中一再探讨的主题:人类行动的徒劳无果,爱的寻找。片中大段场景则以西西里岛的葬礼进行曲作为配乐。“观者会感到绝望,这部影片是一曲悲歌。”皮娜・鲍什如是说。

5、《春之祭》|舞蹈录像

根据斯特拉文斯基作品改编

编舞:皮娜・鲍什

舞美、服装:鲁尔夫・博尔齐克

助理:汉斯・波普

片长:36分钟

首演:1975年12月3日,乌珀塔尔歌剧院

影片简介:

《春之祭》为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三部舞剧之一。在编舞方面,皮娜鲍什仍日延续了表现主义舞蹈传统,同时亦运用了一些新的手法,这些手法在她的后期作品中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性风格。在《春之祭》中,她遵循了舞剧脚本中原初的场景顺序,但在情节方面并没有将异教的俄罗斯作为背景。两性之间的斗争不是从“大地的崇拜”开始,而是以二者的分割作为情节的起始点,在此,少女的献祭成为了主要的艺术动机。

6、《华尔兹舞》|舞蹈录像

与荷兰艺术节合作出品

导演、编舞:皮娜・鲍什

舞美:乌里希・贝克菲尔德

服装:马里昂・希托

编剧:莱蒙德・霍格

音乐协作:马蒂亚斯・博尔科特

影像资料:弗里德里克・勒博耶

片长:55分钟

首演:1982年6月17日,阿姆斯特丹卡勒剧院

影片简介:

一群以交叉队形排列的舞者,脸上挂着犹疑的微笑,摊开的掌心上,颤颤巍巍地捧着一只只小小的纸船:与此同时,轰隆作响的背景声不绝于耳,这是一段来源于汉堡港“船舶迎送系统”的录音剪辑:在震耳欲聋的国歌声中,一艘艘船只被迎入港口,播音员正根据体积、吨位及所载货物对进港船舶加以描述。

“然后皮娜鲍什说……”一位舞者走到麦克风跟前,开始讲述皮娜鲍什在排演期间给她的剧团规定了哪些任务。队列散开,众舞者开始用“被冲到岸上的遇难船只货物”――植物、石块和纸屑为自己框定一个个体空间,少数几人站立一旁,用手势打出了摩尔斯符码,看上去如同一种早已退化的无声交流方式。《华尔兹舞》中的语言常常简约到极致,留下来的只有符号、简单的称谓。剧终,所有演员倒伏于地,形态各异的动作逐渐融汇为一个巨大的船帆图案。

上一篇:生存的残酷性是永恒的 下一篇:艺术与企业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