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贯通中西的旅程

时间:2022-06-15 08:08:05

赵无极:贯通中西的旅程

“赵无极”这个气势磅礴的名字,听起来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格外神秘。非比寻常,若是普通人,怕是架不住。好在他的主人是大艺术家。而在1999年以前。中国公众对这个名字还比较耳生。21世纪以来,通过大众媒体的普及,许多人才不无惊讶地发现。他的名宇早已在西方(尤其是法国)绘画界鼎鼎大名,如雷贯耳,而我们对他的了解和欣赏,竟如此姗姗来迟。从登上游轮去国离家的才子画家,到如今鹤发童颜的绘画大师,那艘法国老客船,带走了62年的光阴。成就了一位世界级的绘画巨子,在异国他乡开出璀璨的艺术之花,赵无极走过了怎样的艺术之旅?

由中到西

赵无极1921年出生于北平一个古老的世家,其族谱可上溯至宋朝皇族,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是金融家,同时还是收藏家和业余画家。“无极”这个名字是信奉道教的祖父给他起的,这一哲学思想也构成了赵无极艺术理念的内涵。赵无极小时候每年祭奠先祖冥诞之日,家里便摆上传家之宝――赵孟和米芾的字画。他10岁便能挥洒自如地画画,14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这位衔着银汤匙出生的贵族公子,比当时的校友群、吴冠中条件优越得多,先天的艺术细胞加上后天的精心培养,其自由不羁的个性也呼之欲出。

赵无极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主攻西洋画,他最不喜欢明清以来的中国画。老同学吴冠中回忆道:“潘天寿上课时,他不上,考试时画一块石头。”据说当时他为了逃课,奇招尽出,有时甚至从教室窗户跳出去。他不喜欢黄宾虹的画,还公开放话说“我就看不上他那一口”。潘天寿气得要开除他,多亏校长林风眠把他保下来。“中国的东西,他原来根本不看。”吴冠中说。

杭州艺专的学习为赵无极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他每天从早晨八点画到中午,下午还选修了英语。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六年,前三年学素描,其中两年画石膏像,一年画人体。第四年开始学油画,而自信的赵无极却提前画起了油画。虽然他对临摹课相当不以为然,但对林风眠所教的印象派课程却很感兴趣,常常独自反复揣摩。他的早期作品也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

从杭州艺专毕业时,赵无极才20岁,却已在杭州艺专留校任教,成为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但他不喜欢教书,也不愿意接受传统中国画的观念,他认为中国绘画从16世纪起就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在重复和临摹间停滞不前,他向往的是西方的绘画艺术。一向注意因材施教的林风眠对赵无极的性格特征了如指掌,于是力劝他到法国留学两年,并为他提前预留了教授的位置。雄心勃勃的赵无极却告诉老师:如果自己能够靠创作生存,就留在那里。林风眠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做到这一点。

就这样,一九四八年二月,赵无极和第一任妻子谢景兰登上了一艘名为“安德烈勒逢”号的法国老客船,前往他心驰神往的”艺术之都”法国。全家人都到码头送行,“都是西式打扮,男士穿大衣、戴礼帽,女士则梳着洛琳白考儿式的发型,穿平底鞋,戴皮手套。”很多年后,赵无极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如果生在今日,风流倜傥的贵公子赵无极多半会成为各大时尚杂志的宠儿,被冠以“摩登先生”之类的称号。

而比身世更加高傲的是他的心气。回顾当初留学法国时的心态,赵无极说,“尽管我对中国的水墨画掌握得得心应手,可我不想走捷径,不想到法国来炫耀中国功夫。我不愿被扣上中国画家的头衔。到人家的地方,就要往人家的高峰上攀登。”于是,到达法国的第二天,赵无极便迫不及待地去了西方艺术“聚宝盆”――卢浮宫。他在《蒙娜丽莎》、波提切利和安杰利科的作品前站立许久,激动不已。此后,他看遍了巴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又接连去了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废寝忘食地吸收着各种流派的营养,伦勃朗和戈雅作品里丰富的质感和运动的笔触给他带来很大的启发。而其中最触动他的,还是野兽派的色彩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跨度。

同时,他发挥了自己自信开朗、乐于交友的长处,在巴黎艺术家聚集区Monf Da rnasse(蒙帕那斯)住下来,很快打入了法国主流艺术圈。在短短的几年内,赵无极认识了诗人何内夏尔、瓦莱斯、马奈西埃等一批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当然还有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名诗人亨利米肖。声震全球的大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米罗也都对这个来自东方的年青人非常友好。事实上,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帮助了他学习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

1957年的美国之行,使赵无极再一次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魅力,他放弃了符号象征,直接表达精神,在地面上作画,希望达到“心灵与画面接触”与它“共呼吸”。他的抽象画找到了自己的风格,渐趋成熟。1964年的《向爱德加・瓦莱斯致敬》,其中苍茫的色彩、奔腾旋转的节奏、席卷天地的气势,正与音乐家雄浑的乐章有着通感之妙。

由西而中

1949年5月。他在克兹画廊举办首次个展。他一面作画,一面寻找绘画的新突破。其时正是欧洲抽象绘画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群雄并起之际,赵无极顺应了这个大趋势,换句话说,这与他的渴望解放的心性不谋而合。但是,他必须找到自己的坐标。1951年,赵无极在瑞士看到保尔,克利的作品时,立刻被他的符号世界撼动了,那自由的笔触和轻盈如歌的诗意令人倾倒,小小的画面在画家的营造下变得无限辽阔。事实上,克利的绘画深受中国水墨画的影响,无形中唤醒了赵无极对传统艺术骨子里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一一他最早的艺术启蒙就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瓷器。站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中国。

那一时期的作品《黑月》、《风》采用中国古诗的诗意。《黑月》借用了李白“风月何相知,世人何倏忽”的诗句加以构思,在青绿的底色上,表现了星云般的天体。《风》化八了王勃“来无影,去无踪”的佳句,描绘了风的空旷境界。1956年的《穿过表象》是苍白、灰暗、混乱的,标志着赵无极放弃静物描写,转向一种想像和不可读的书写。

进入中年以后,经历了第一任妻子谢景兰的离开,父亲、弟弟、第二任妻子陈美琴的相继去世,赵无极对人生的变幻莫测有了切肤之痛,但痛苦恰是艺术家的灵感之源。1971年陈美琴病重之时,赵无极为了排遣苦闷,把油画放到一边,找来笔墨和宣纸,开始涂抹,随着遐想,逐渐蔓延开,充满轻盈,仿佛生命的颤动。米肖惊喜地说这些画优美得简直像用烟渲染而成!远离故土多年后,赵无极再次感到与它的靠近。

赵无极成熟期的绘画,取消了符号,转而直抒胸臆地描绘精神世界,其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道家文化中的“虚空”给艺术家带来的精神抚慰。赵无极把道家思想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支柱,这是其连续不断地创造空灵博大作品的基础。道家思想中把土罐和房子的根本作用比喻为容器,

天地之间无穷无尽的空,比作一只推拉不息的风箱,在赵无极看来,绘画也像风箱那样,有节奏地推拉于虚实之间。他把东方的气韵纳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大潮,气息贯通后,他的画整个也因之一变,氛围越来越开阔、灵动,其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内心节奏和宇宙韵律。

他说,“诚然,巴黎对我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但我仍然要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或许悖谬的是,这种深远本原的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

无极世界,中西合融

虽然赵无极早就入了法国籍,相继获得骑士勋章、军官勋章、指挥官勋章,并于200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院士,登上了法兰西最高艺术殿堂,但他却自称自己是“中法画家”,他不无自豪地说,”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因为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基因,他的作品中并没有西方现代派的狂躁、怪诞,而始终含蓄而富有韵致,宁静而富有节奏。他与甲骨文、书法、青铜器、石刻、宋代山水画心领神会,与此同时,西方诸流派也对他有显著影响。赵无极从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开始,发展成符号化的意象绘画,再进而发展成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在画风确立的过程中,他的艺术境界也愈发显得扩大。西方抽象绘画做的是画布上的形式营构,赵无极先生则从关于自然的憧憬与感受中上升为抽象语言。他的好友、建筑大师贝聿铭评价道,“他的油画和石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瓒山水的简练。”

西方人欣赏赵无极的画,因其用西方的技巧方式呈现出中国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这一道“翻译”消除了理解障碍,并且满足了他们对东方神秘的幻想;而国人对他的画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欣赏,经过了30年的历程。近几年,赵无极的画作频频在内地艺术市场上露面,价格都在千万以上,并且始终高居前列,受重视和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2005年佳士得春拍,赵无极80年代的巅峰之作、气势磅礴的的三联画《June-Octobre 1985》,以18,040,000HKD(折合19,122,400RMB)的价格成交,媒体惊呼其创出油画价格的“珠穆朗玛峰”。而事实证明,这个价格充其量只在“半山腰”。在2008年佳士得秋拍中,他于1956年创作的《Hommage A Tou―fou》更是创出45,460.000HKD(折合40,004.800RMB)的高价。在《2010胡润艺术榜》中,赵无极以2009年公开拍卖总成交额2.4亿元的成绩高居榜首,比去年增长了32%。相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艺贯中西的赵无极将在国内收获越来越多的“知音”,他的艺术之旅或许已经走到巅峰,而大众对其艺术的品鉴之旅,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国际收藏视野中的杨少斌 下一篇:刘建华:我有两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