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同感偏差

时间:2022-07-19 11:52:35

提要:我们总是认为别人和我们有同样的想法,如果意见不一样,就会认为和我们意见不一样的人性格有问题或者很难相处,然而,事实真和想象的一样吗

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很棒的“直觉型心理学家”,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很好的判断他人的言行或者行为,因为每个人都具备无数经历所积攒起来的信息,所以,当然拥有良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一厢情愿地认为相同

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他人的言行及言行的远离作出推断时,总是显露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偏见。

例如,一群同事在聊天,谈到不在场的小明,小红就说:“我不喜欢和小明相处,做事情斤斤计较,而且总是背后告状。旁边的小张却不这么认为,小张说:“我觉得小明很好啊,做事也勤快,和大家相处都很融洽。小红听到这话就暗自不高兴了,认为小张的思维很古怪,和自己不是一个国度的。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为了证明这种叫做虚假同感偏差的偏见,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Lee Rose,主要以研究人在决策、判断、推断上由认知、知觉、动机等造成的偏见擅长,她在1977年通过两项简单而有效的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的存在。

第一项研究

在第一项研究中,测试参与者们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有关矛盾冲突的资料,并且知道有两种针对于此矛盾冲突的回应方式。测试参与者们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回应方式;

说出自己的选择的方式是哪种;

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测试参与者们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这就是典型的被Ross和同事们称为“虚假同感”的偏见——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测试参与者们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又揭示了另一种偏见。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和自己选择不同的人,做出了人格肯定是有某方面缺陷的判断。

也就是说,我们都有认为“大多数人都会这么看的”。不这么想的人一定是脑子进水、或者不能和其他人好好相处,亦或是彻头彻尾的疯子……

不过,测试仅仅只是测试,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可信度,人们在真正遇到问题时还会有带有这样或多或少的偏见吗?人们会不会在真实情况下,乐观估计了和自己想通行为方式人数的预期呢?或者认为和自己行为相同,或者选择相同的人,也会“这样想”呢?我们不是最爱说:“我就是这么想的”,或者“我就知道他们会这么想”,来妄以意度别人的想法。

第二项研究

为了排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测试的非真实情境,这次Ross教授选择了用广告牌做道具进行测试。这次实验,地点设在大学校园中,测试参与者们都是校园里的大学生。测试的内容是:测试者们被询问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逛悠近30分钟,(不告诉测试参与者们JOE’s饭店食物的口味如何,以及挂着个广告牌乱走的样子,看上去有多傻。)

研究人员们告诉测试参与者们,可以从这个活动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做此项活动的唯一动机。不过如果不愿意,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这项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之前的研究。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和自己意见不合者的人格再次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

同意挂上广告牌的参与者们会认为:这是一项有趣且有益的活动,为什么不去呢?那些拒绝的人,都是些胆小鬼。

而拒绝挂广告牌的参与者们则认为:那些人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挂个奇怪的广告牌在身上真的很“二”。

第一个试验,“猜测别人会采取什么方式”和“决定自己的方式”是会相互影响的,对参与者有干扰作用,如果第一个在前很难证明是“自己的选择”影响到了对“别人会采取什么方式”的推测,而正相反,是想过“别人可能会怎么做”影响到“自己的选择”也说不定。

而第二个试验就主动性相对强些,即自己采取某种行动,即会倾向于认为别人也要如此,且对于采取与自己相同选择人的评价和与自己选择不同方式人的评价差距很大。

正如该项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的那样,人们总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直觉型心理学家。少数的几个例外之一是当答案十分、十分明显的时候,例如问别人是否应该去谋杀。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们观点一致的问题不如我们意见不一的问题来的有趣。

人们还可能假设和自己有不同看法的人相对于自己来说有更加极端的人格。这是因为,人们总会这么认为,所有思维正常的人,肯定会和我的想法一样。

虽然这两个试验和该项研究,并不会改变我们对他人的看法,但是至少,了解到“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是个好的开端。你可以持有你的观点,但别人同样拥有持有自己观点的权利,意识到“虚假同感偏差”的同时就应该具有这样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沟通和对话渠道,并防止我们先入为主地错误推测别人的想法。

简单来说,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请对方也表明对方的观点,也就是“把话讲明白”是个避免虚假同感偏差的好办法。正确的沟通,“替别人做决定”造成对方的不满,“自认为持有相同想法”被证实错误后的心理落差,这样的情况将会减少一些。这也是预先避免冲突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上一篇:叶昌炽的书法及其金石研究 下一篇:巴航工业再增新服务网点等